我這一趟出遊買了三張單程機票,分別是深圳至上海、上海至北京和北京至深圳。探望駐京的師妹是藉口,我們到處吃喝玩樂為實,先遊江南,尾站才會師京城。抵達上海之後,我首次乘坐磁浮列車,持當日機票者,車票可獲八折,即四十元人民幣。列車車速近四百公里,由浦東國際場,至地鐵2號線龍陽路站,不到十分鐘,全程只是三十三公里。這個地鐵站仍在浦東範圍,跟我在外灘預訂了的酒店,還有好一段距離。
官員好大喜功蓋了這條鐵路,效益一直為外界詬病,研發磁浮列車的德國和日本,在本國都沒有發展成商業鐵路,上海當年決定投資一百億興建,沒錯贏盡了讚嘆聲。零六年四月,磁浮列車正式投入營運後,乘客量依然偏低。磁浮項目原本計劃的規模更大,是把浙江省會杭州和直轄市上海連接,沿途還停靠世博園站、上海南火車站,但一直沒有動工,目前計劃變成爛尾的所謂政績工程。
抵達市區後下著細雨,氣溫比香港低差不多十度,感覺很難受。抵達預訂的酒店,在延安東路和中山一路交界,坐計程車的時候,千萬不要說甚麼路幾多號,沒有司機會知道在那裡。酒店在外灘舊建物的第二排,房間更升級至觀景房,從房間的窗戶拍攝,能看到東方明珠塔,對面的就是中山東一路17號--美國友邦保險的上海分公司。
上海外灘的夜景是必然的行程,用影TC2的方法,遠中近各一,剪接時包保有足夠的畫面。我們在酒店稍事休息後馬上出行,天已黑、燈未開的外灘一瞥,襯上雨絲,就像霧下的倫敦。回想上世紀初的大上海,走在摩登最前線,中山東一路上的洋化建築都是那時興建的。
我們輕食一頓後,外灘的華燈已上,退一步果然是海闊天空,在延安東路的行人天橋拍攝的夜景,相信亦是其中一個高位,拍攝到外灘明信片的地方。之後沿著黃埔江的海濱長廊慢步,把鏡頭拉闊一點欣賞外灘建築群。一八四四年,那時香港才剛剛開埠,外灘一帶劃為英國租界,沿岸開設了不少外資洋行,後來陸續有銀行、報社、領事館等進駐,蓋起各式各樣的建築,成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,那時的上海拋離香港至少五十年光景。現在大家到上海旅遊時都會驚訝上海的發展,但回頭想很令人心酸,是甚麼把十里洋場的上海,放進歷史冰櫃,讓我們後發而先至?現時外灘建築物的使用者,多是銀行、保險公司,部分有外國名牌店、酒吧食肆進駐。
申城翌日依舊天陰,但沒有下雨,我們走到東方明珠塔,拍攝更高更廣的外灘夜景。這個給我謔稱為「一串魚旦」的建築,可用作電視廣播的,觀光也是功能之一,當然另一個無聊用途是「天比高」,換來一個亞洲第一,世界第三的名號。
東方明珠塔所處的浦東陸家嘴,近鏡是國家級的金融開發區,亦是新上海的示範單位。自九零年開發以來,這裡辦過亞太經合組織會議(APEC),當時的上海幫幫主、國家主席江澤民,與美國總統喬治布殊首度會面。浦東下一個示範單位,是二零一零年世界博覽會。
那天晚上視野欠佳,我們只到中間的那一顆球看夜景,總覺得在這裡才看清楚。上海外灘的夜景令很多人著迷,紙醉金迷的背後,只是一幅空洞的布景板,目眩的金光,是市政府用射燈從外圍打上去的,每晚定時開關。再看看外灘後面的板塊都是黑漆漆的,跟香港發自建築物內心的萬家燈火,上海的夜景像是堆砌出來的海市蜃樓。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,上海的城市面貌正正反映阿拉愛面子,就算是窮都要打腫臉充胖子的性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