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

八年一覺蘭壽夢

   要寫新篇的時候,我翻看巡邏影片,發現這麼近、那麼遠,家裡的魚拍得最少,幾乎幾個月才拍一次。我現在很佩服那些定期跟愛魚拍照的玩家,紀錄牠們的成長過程,至少一個月拍上一次。我便欠缺這個恒心,但這正正是養魚需要的,這好比農夫不愛淋花,很難會開花結實。這兩條蘭壽是死淨種,因為魚缸搬到天台,用白水和過瀘器養的時候,因為水質失衡出現大瘟疫,自己的、人家給的大魚全部死去,現在的魚都是這一年再買的。

  我覺得這幾年,養魚進入了死胡同,魚友沒多認識幾個,拍了不知給誰看。又沒有時間和打算繁殖,魚都在天台,每天出門順道喂一下,沒病沒痛會長大就算了,也很少停下來觀看,這張相片是今年二月拍攝的,那時只淨幾條魚而已。魚友問養魚有甚麼事可以分享,我想是水的問題。誰都知道養魚先養水的道理,金魚沒有水便會死,牠長得怎樣?除了伙食外,水佔了決定性的因素。飼養者要掌握換水的尺寸,即是頻率,變項是魚缸的水體有多大、魚有多大和多少、喂食量多寡等等,沒有方程式,只有隨機應變,因為魚養在你家,其他人的意見都救不了近火。



  過去一年,飼養方式由純情白開水,變成綠水工場,當中的分別,前者易於觀賞、打理方法就是定期洗棉花和換水,後者視野不清,定期換水便是。養日本蘭壽的魚友教過我,大概七日至十日,換走九成的水,剩下的用來做種,只要有日照、打氣、有魚、有糞便,綠藻只會多不會少,至於綠的程度只能自己摸索。換水時,我都會把所有魚撈上來,然後加新水,放海波(除氯氣的化學品)後打氣,等十五至三十分鐘,就可以把魚放回去。補充一點是,有些魚友是用兩個同樣大小的魚缸,換水時把魚放在另一個缸就是。顏色以來,氣味也是監察的標準,我有一天清晨打算喂魚,發現上水面有大量的氣泡,加上濃烈的腥臭味,我自自然然懂得要換水。我後來才醒起,那時是四月,春夏交替期間,金魚交配過後水質變差。


  養金魚最大的好處是器材不用多,我現在只用氣泵和照明,不用洗棉,省了很多功夫。魚缸容量雖大,一期水費單都不過百,我乾脆只靠換水。綠水飼養也是被迫的,放魚的地方是有蓋的,但太陽還是曬到的,大約是一個上午的時間。有魚友不斷建議我用回過濾器,但我不為所動,因為水還是會綠的,唯一認同的觀點是看魚不方便,這些算是嫩綠水吧,撈上來後還是看不清楚。


  這幾年魚街依舊人頭湧湧,金魚店比以前多了,但魚的水平不見得同步提高。我們謔稱自己是一些天生購魚狂的魚友,每次魚店進魚,像美沙酮戒毒中心開診一樣,時辰到,病人自動自覺埋位等候。這家是我常光顧的魚店,由於保持每星期進一次魚,那些上了癮的「大師傅」定時定候來報到,可謂各路英雄雲集,儘管有些不曾聊天,但都是熟口熟面的幾張臉。我還記得,以前跟魚友的聚會從來不用約,進新魚就能碰面,就算沒新魚,都會在那裡聊魚事。今天魚店進魚,那種忐忑不安、唯恐遲一波給別人搶走的感覺蒸發了大部分了,因為失望過太多次了。




  買的慾望還是有的,對象變成十蚊兜,即是十元一條,放在大盤任揀的那種便宜小魚。魚的品種亦不限蘭壽了,中至大的都不怎樣,小的更加難看。反而一些傳統品種,更深得我心,像鶴頂紅、獅頭和短尾琉金。現在魚缸像聯合國一樣,甚麼魚都有一些,同時也反映魚市的情況是怎樣。



  聯合國代表還包括地金,從上面看,尾巴是四尾,全張開沒錯,但已經沒有兩個U型的感覺了,我常稱呼這些地金像罐頭豆豉鯪魚,側看牠的造型,就跟招紙一樣。不過在無魚可養的情況下,我還是買藥止癮,反正這種魚很容養,長得又快,體型易長、但尾巴則沒有同步。


  我另外有一、兩個盤子,養蝶尾最能看到牠的美態,這一條我很是喜歡,買的時候大概半截食指吧,現在長了很多,這麼早就淘汰出來,我想是眼睛不夠大和對稱大小吧,後來才發現睛珠發白,即是盲的。

  養魚這件事返回基本步,不再買魚的話,原來很寂寞。現在很明白,為甚麼那些「大師傅」要在魚店指點江山,因為那裡才是他的舞台,有觀眾看他的表演,不管自己水平怎樣?就是愛騷愛演。現在的舞台也不止是魚店,還有網上的討論區、部落格。八年一覺蘭壽夢,我不曉得要養下去的目的是甚麼,也許是緊張生活的一點寄托吧。

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

列車搭載的是甚麼?


  我跟每個香港人一樣,自小都學會坐地鐵(捷運)、火車,穿梭往來港九新界每一個角落。列車型號或許隨年代有不同,但現代化的另一個代名詞,是冰冷無情、欠缺色彩,因為它不曾運載夢想。很早很早以前寫過「我的畫家同學」,我把他的故事拍成約十三分鐘的片段,當成深度報道的習作。引子的一段話(Soundbite):「每個人心中都有架列車,上了列車,這部列車,不是我剛才說的悲傷列車,是一部夢想列車,我們把握到這些機會,上了這部列車,上了這部夢想列車,就可以前往我們心中一個理想的地方」。他贏了一個比賽,畫作繪在東鐵列車,來回尖東至羅湖。舊同學都驚訝他的話很感人,回頭過去,是我們早了下車,不敢再坐,還是沒有遇到那列夢想列車?這是我在零一年,在台灣坐過的一列,有特別意義的列車。


  話說我在阿里山看罷櫻花,坐小火車下山,沿途的風景只看了一會,倒過頭便睡至嘉義火車站。我抵達後,馬上再轉火車至二水站,因為已經入黑了,隨便找家旅館住一晚。旅館很殘舊,我整晚睡不著,好不容易捱到大清早退房。二水車站掛了慶祝橫額,集集線是我到訪前的兩個月重開,集集是921大地震的震央。另一位同學大頭師兄,曾經親身到當地採訪過這宗新聞,回來跟我說過很多動人的故事,或許這個原因,吸引我這次要去走一走,在香港較嚴重的天然災害,只是颱風或暴雨水浸而已。


  搞了一會,我都不知應該在那個月台坐車,直至這輛色彩繽紛的列車駛進來,我知道就是它了。列車的彩衣由六間大專院校替它換上的,九九年那一場地震,沿線多個車站和鐵路橋等等,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,當局花費了兩億元新台幣,列車才在零一年一月尾重新上路。集集線全長將近三十公里,由彰化縣的二水,沿途經過源泉、濁水、龍泉、集集、水里和車埕等七個站,我想坐了廿分鐘就到了集集。這條支線在日據時代興建的,為水力發電廠運送工程材料,因為虧損一度想關閉,後來改為發展觀光用途,連同平溪線、內灣線和阿里山森林鐵路,是台灣鐵路中四條特色的小火車支線,也有類似的處境。



  集集車站,由於是木搭的日式車站,那時還在整修,檢票口只有一個木欄,又或者從路軌都可以跑上去,非常簡陋。背境咖啡色的木屋就是鐵路博物館,它就在車站旁邊,再多走兩步便有兩部軍方退役戰車,確實能為集集注入旅遊的元素。921地震受災地區很廣泛,若不是震央關係,這裡不會這麼聞名,恢復程度應該較其他更鄉下的地方為快。



  那時候在台灣自助旅遊,雙腿最受罪,幸好這裡可以租單車,我算能逛得比較多的地方,而且那時是平日,遊人很少,更能享受小鎮的寧靜。那時去過一個舉行過燈會的場地,民眾留下祈福的布條,經歷過災難,他們對生命有更多的體會,生活儘管很艱難,但也得撐過去。會場的主題布置,是一隻鳳凰,鼓勵幸存者要像隻不死鳥,能浴火重生,活得更精彩。


  那時居民都安置在板間房,最讓人牽掛是學生,因為校舍倒了,但學業不能就此停止。我從那時認識當地最大的的慈善團體--慈濟會,震後的重點工作就是蓋校舍,不單要堅固的,這所集集國小還要很有古典味道。事隔經已十年了,學生現在都長大成人,地震的這一課對每個人的影響,無法估算,正面的想,他們變得更堅強。


  當日的旁觀者,今日的我,同樣遇過很多次地震,那不是大自然的那種,只是機構裡的地震。頻率還蠻高的,差不多兩、三年,就隨著經濟下滑,震一次。既是無情的災害,人選不能測,亦不能解釋,頭上的刀砍下來,看看誰倒楣而已。死傷枕藉免不了,屠殺當天手機響過不停,有街外人的關心、局中人的擔心,但我至今還未能適應這種不安的氣氛,還要繼續工作,真是開玩笑。這陣子,亦寫了不少四川汶川地震,災後一年的故事,主旋律是重建、希望等等。我們這些在機構裁員的幸存者,最需要的也是災後重建、心理安慰,但這列傳媒列車卻看不到希望,儘管每天都在行駛,我到底要下車,還是繼續坐下去?

p.s.相片均是翻拍,經過photoshop調整,顏色有點怪怪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