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要說一些金魚故事,我自零一年養金魚後,便瘋狂迷上。趁著當通宵班的關係,我在公司縱橫中港台的水族討論區。機緣巧合之下,認識了第一位魚友,外號叫隊長。在他的帶領下,再結識另外幾個香港的魚友,然後南征北討各個魚市場,包括金魚養殖場。那時隊長在中國金魚網當版主,也令我們加入這個圈子,從中認識到一位在東莞經營魚場的朋友,住在石屎森林的我們,當然要去見識一下。我還記得第一次跟隊長去那個魚場,是零三年沙士過後,真是勇者無懼。我們之後還斷斷續續去過幾次,為甚麼?因為太好玩。魚場小工每次都按我們要求的魚種和呎寸,把整個池的魚,挖上來給我們挑選。
那時逛金魚街已經悶了,第一次去魚場,幾百個魚池全部都是魚,真是興奮莫名。我們又會隨手挑一條上來拍照,希望上載到網上,跟魚友分享,因為香港大部分的魚友都沒有到魚場。這個魚場算是東莞,或者是全東南亞最大的,有四百畝大,總之就是一望無際。
後來看過一些報道,訪問了六十多歲姓羅的老板。他跟很多民營企業老板一樣,都是農民出身,知識水平不太高,靠著勤奮和機會,一步一步建立起事業。經營策略很簡單,賺到錢再興建更多的魚池,提高產量。兒孫要讀書的錢,早已留起,就算破產都不能動,希望九個兒孫,總有一個可以唸水產,回來魚場幫忙。
魚場的小工,平時就是用木箍,把魚分門別類,所以每個池的編號,代表了甚麼魚和甚麼呎吋。魚場批貨給魚店,都是按魚的種類、顏色和呎寸的,所以小工挑魚的標準,視乎魚能否再養大一點,無謂浪費米飯。另外小魚若有缺憾,亦不宜養太大,因為缺點放大了會很礙眼。這些準備發貨出去的魚,會挖上來放在檢疫魚池,停喂排便,以及讓牠們適應密集環境,希望減低長途運輸時的損耗。
有時候覺得,我們買魚的錢,當付入場費好了,因為魚場一般只做批發,不太想招呼散客,因為又麻煩、又賺不到錢。我們每次都會挖十池八池來挑,順眼的會放到水桶,返回檢疫魚池,等待報價,再從中挑一些,是真的會帶回家的,每次玩一玩都幾小時。
有一個朋友跟我講過,現代企業只要能掌握貨源或通路,幾乎就成功在望。這家魚場很明顯,就是前者,擁有大量的貨,以第一產業來看,算是很不錯的經營。同樣在東莞,有一對來自香港,姓陳的金魚兄弟,走的路線是香港人最會扮演的盲公竹,把生產者和銷售者連結起來。這些全是翻拍自己的相片,這個就是金魚兄弟在東莞的魚場。載我們到魚場的白牌車司機,雖然是當地人,但好像未去過這個地方,好奇在檢疫魚池跟我們一起看魚。
這家魚場有很多東南亞、日本,以至歐美的客人,全部都是高消費力的,所以魚場扮演貿易的角色,在各地收集需要的魚,然後再賣到海外,每年出口超過七百萬條魚。小工都在點算,準備發貨出口的魚,這家公司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,經營這門傳統行業,魚種、顏色、呎寸等,都用上條碼代號的,還拿到ISO9001的認證,不過對我們這些普通的消費者,這些東西意義不大。
他們在通路的優勢,亦得力於衛生檢疫方面。外國對進口生物、魚類都有嚴格的要求,因為擔心物種,附有細菌、蟲害、病毒一起進口,中國在這方面尤其落後。大陸只是有少數魚場,得到衛生當局的認證和批准,可以直接把金魚出口到外國。小魚場或個體戶,往往要把自己的收成賣給大魚場,這也解釋了,為甚麼這家魚場收魚的百分比,比自家養的少,公司投入更多的資源在推廣和宣傳方面,為甚麼又出書、又出DVD等等,希望讓更多客人認識他的招牌;同時可以尋找更多魚場,替他們供應貨源。這對陳姓兄弟的魚場是第三產業,有高增值的回報,比羅姓魚場賺得更多。
我光顧過上面兩家魚場後,卻比較喜歡姓羅的魚場,由於都是農民出身,跟他們交往都有一份樸實的感覺;相反另一家魚場,單是員工的態度給人的感覺不老實,回答事情時前言不對後語,套用當日同行朋友的一句話,不是花不起,而是不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