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理位置決定了一個城市的命運,青島跟香港一樣,屬於中國沿海的港口城市,接觸西方文化,可以講是佔了先機。這種文化交往,不管是願意還是被迫、主動還是被動,發生了就得留點痕跡,就是前文說的那股摔不掉的味道。教堂就是當中的典型產物,就算外國人一度撤走了,但建築物、宗教卻留了下來,這張照片跟前文那一張夜景相,站在差不多位置拍的。
那一天,浙江路天主教堂依然沒有開放,但風景卻不一樣,因為多了很多新人,在外圍拍攝婚紗照。資料說,中國早在一百廿年前就有人拍結婚照,當然那些都是在影樓拍的,穿的也是中式夾襖。至於新郎新娘穿婚紗、西式禮服的照片,要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才出現,源自少數由海外歸來的留學生,在教堂舉行婚禮時拍攝的相片。而這種時髦的結婚照,在三十年代就成為名媛貴族追逐的玩意。新中國成立之後廿年,結婚照就由華麗回歸到簡單樸素,就像電影《我的父親母親》、《山楂樹之戀》裡面一樣,新人穿著農裝或軍裝,在影樓拍攝「老三篇」,就是一套三張包括全身、半身、半身特寫的結婚照。上海老師傅王開說,黑白照片臉部都有一些投影造成明暗對比,主角便有立體感,灰度則能細膩地呈現細節。跟九十年代,台灣、香港等婚紗影樓多用平光,即世界光,打至全景通通透透。學校的方丈說,人像照的測光,通常大半級或一級,主角就算擁有月球表面的皮膚,都能變成滑不溜手。現實是這種形式的結婚照片,開拓了大陸市場,彩色相片、影樓造型、外景婚紗照,更加成為業界的主流。
現在我們去喝喜宴都經常會問,台灣到底甚麼時候,變了港人結婚相的主要拍攝地?為甚麼一定要看成長片段?更誇張一點,甚至會把相戀經過拍成短片,我沒有拍過結婚相 片,不找資料真的不知道,台灣的婚紗產業,原來是冠絕全球的。有超過一千家婚紗店、相關的從業員有兩萬,年產值一百零八億新台幣,即約四億美元。有學者表 示,台灣婚紗業成功的地方,在於它能打破傳統,把結婚照片和婚禮分開,外國一般是在婚禮的時候,在教堂拍照的。除了結婚當天,新娘子也可以打扮得美美的, 婚紗亦不限於當天穿。既然婚紗照是預先拍的,造型、場景的變化就可以很大了,要是有錢和有閒,想要多夢幻都成。在大陸,看到人家穿洋服、白禮服,總覺得怪怪,當然還有那些生硬的姿勢。硬有兩個原因,第一當然因為他們都是素人,自然不像大明星,得靠攝影師或助理指點,才能完成難度三點九的動作。第二則是天氣真的太冷,氣溫攝氏幾度而已,新人、新娘早已包著羽毛衣,捲起身體像拍電影、等埋位。
這不是青島的專利,過去一年,我去過的廈門、廣州等,就是曾經有外國人進駐過的幾個港口城市。每逢陽光燦爛的日子,那些洋樓建築,都堆滿拍攝結婚照的新人和攝影師。香港的朋友,現在十個有八個都是在台灣拍的,剩下的一、兩個,也未必支持本土製作,有的去北京、九寨溝,甚至是東京都有。香港地方小,有特色的建築物,不管是中式的、西式的,能拆的都拆了,像青島老城區那樣,能保留的就保留,反差之大實在嚇壞人。從浙江路天主教堂,折返最熱鬧的中山路,隨便都遇到一些舊建築,包括這間青島婦嬰醫院。這座建築物佔地很廣,但是尋遍各大地圖網絡,也考證不到是屬於甚麼單位,或作甚麼用途。
2010年的遊歷,我會以「睇樓團」來形容,主要都是看建築物。不是因為我很愛,剛巧都是這類景點而已,若說德國建築特色,我會用麵包來形容。我認為青島信號山山腳的這塊麵包最美,這是德國總督官邸舊址,現在叫做迎賓館。咖啡色一塊一塊的,像是麵包皮的花崗岩,屋頂、露台、牆腳大量使用這種建築材料。十九世紀末,德國佔領青島後,當時的建築師拉查魯維茨,按照柏林皇宮的圖紙,縮小十倍來興建總督官邸。當時青島造城,由首長官邸、平民百姓家、街道基建等等,都是比照德國城市來規劃的,叫小德國一點也不為過。
德國人的優點是做事一絲不拘,工藝技術都是精準無誤的,官邸工程先後有四間本地公司承接,但因為達不到要求被淘汰。官邸裡面的護牆板、門窗等木製品,德國監工只要發現接縫插得入刀片,就會用斧頭劈爛重做,建築物現在有超過一百年歷史了,裡面的木製家具都沒有裂縫和變型,上圖一的是通往二樓的木樓梯,上圖二則是在二樓拍回大廳的情況。不過這裡的主人則換了很多遍,由最初的德國膠澳總督、日本膠澳總督辦、國民政府奉系渤海艦隊司令等等。國民政府在1934年,把這裡改名為迎賓館,用來接待貴賓的,接待過宋美齡、蔣經國。共產黨解放青島後,這裡繼續承擔接待賓客的任務,毛澤東亦曾經在這裡住超過一個月,直至九十年代初,才正式對外開放接待遊客,由於有毛主席加持過,都算是紅色旅遊景點,門票十元人民幣算便宜。
站在迎賓館的露台,就像倒帶回望了青島的百年滄桑,不管你對歷史有沒有興趣,裡裡外外都很值得參觀。不管德國人當初抱著的是甚麼目的,現實是這座小德國城,現在是青島的迎來四方客的生招牌。除了青島,上海更不用說,廈門、廣州等等,都是中國當年的對外通商口岸,留下的這些文化遺產,面積不是以一座座算,是整個區、整塊的保存著。人家一點都沒有介意殖民地的餘韻,還當它如珠如寶,大肆活化和再造。香港則視之為草芥,除了早抖,應該沒有別的說詞。
最後面那間房子跟西班牙高地的風格有點相似!
回覆刪除[版主回覆10/14/2011 17:31:53]我不太懂建築的, 最後面那座是德國總督官邸舊址(現在叫迎賓館), 跟之前貼過的基督教堂、舊監獄博物館都有點像, 就是牆腳、頂部、外牆支柱裝飾都用上花崗石或是麻石的材料, 其餘部分就是紅、黃一個主色調。它跟同樣是歐洲的西班牙, 可能都有互為影響。當這些建築放在大陸, 跟周遭環境的對比就會大, 再者青島老城區這麼大塊的地方, 集中了這麼多的德國建築, 就讓你更嚇一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