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

啟德起機的初衷




   網絡年代,人人記者,個個名嘴,上至天文下至地理、衣食住行、吃喝玩樂,有口有手就成一家之言。買玩具有攻略、拆玩具有開箱文、玩玩具有體驗報告,一招三式的開心分享。勿忘初衷,我買新玩具的理由是想做運動,單車不會像手球有太多衝撞,可以減低受傷風險,一方面鍛練心肺,也是延續運動生命的方法。我對單車機械的認識是零,學識踩單車大約是小一,借鄰居的小童單車學會平衡。我再長大一點,就拿零用錢去牛下單車店或街市攤檔租單車,在第七座對開的石地足球場踩。那個場應該可以踢十一人足球,但因為屬於房屋署,根本沒有人會租來比賽或練習,每年最大型活動,就是盂蘭節搭棚做神宮戲。到我的技術再好一點,就開始繞著屋村踩,不是馬路,是行人路,那時確實已經違法,但警察沒有閒功夫去捉人,當然亦不會有人報警投訴。那時踩的都是雞車,認識的牌子叫鳳凰牌,是雜貨舖送糧油,又或者阿嫲返鄉下要帶的特產,車前或車後掛有貨架那一種。中學時開始去沙田,那時最潮的衛星城市踩單車,單車徑沿著整條城門河,由大圍經沙田出大埔吐露港,最遠還可以騎到船灣淡水湖的大壩,單程超過20公里,那時部分單車店,有甲地租、乙地還的服務,這樣就不用騎回頭路。沙田到大埔都是平路,進入汀角路之後多一點斜路,那時我才知道有變速器,讓你爬坡時更省力。


  當初攤開Giant產品目錄時,我簡直傻眼,花了很多時間爬文,才能挑到適合自己的單車。最簡單的分類是男、女、兒童,像衣服一樣,按身高體型,有大、中、小、加小的碼數。按等級可以分為Performance、Sport、Life Style,第一種是專業競技級用途;第二種是出一身汗、消脂減肥的運動,既要科技也要外表;最後一種外貌協會可能佔了很大的比重,拉花、顏色配搭,展現型男索女消閒生活態度;通勤業務,例如巡邏、送貨的都劃入此類,但我不了解為甚麼。何人何等兩種分類,再結合預算,你會很快收窄選擇範圍。


  最後一種分類方式是路況,Off Road、X Road、On Road,按官網的翻譯就是越野、城市路和柏油路。所有爬山車,即係車輪直徑小、輪軚粗粗、坑紋多多,前叉、車架附油壓避震的車都屬越野。第二種就則是柏油路和越野以外的路況,即是行人路、建築物周邊的道路,一部分是通勤值班工作時使用。最後才講在柏油路踩的單車,因為包括我買的公路車,說來有點悲哀,按照路況選車的話,這幾乎是香港人唯一的選擇。香港政府視單車為交通工具之一,除了某幾區,例如沙田、大埔、將軍澳等新市鎮建有專用的單車徑,其他區只能在馬路踩單車,跟私家車遵守同一套交通規則,夜行的話任何地方都要有前白燈、尾紅燈,否則會收告票,如果有駕駛執照,觸犯某些規例,罰款和扣分同時執行。香港的馬路沒有屬於單車或電單車的專用線,又或者優先使用和保護措施,危險性比其他國家的城市高出不知幾多倍。官員全部時運高當單車是透明的,甚至有主管運輸政策的最高級官員,離地叫單車客不要上馬路,踩單車徑好了,但說好了的全港單車徑依然是肝腸寸斷,完工無期。



  On Road類別的車種,大致有公路車、摺車、通勤用車、淑女車等等,電動車就不在本文討論範圍。我只在公路車裡面挑,因為這種車追求的是速度,講究輕巧的材料,等級高的單車車架、前叉等會使用碳纖,將車的重量壓到最低;輪軚直徑大於爬山車,亦較幼、軚紋淺,減少跟地面的摩擦力或阻力;而爬山車則相反需要較重、車軚咬地性能要強。逆向思考,爬山車當然可以拿到柏油路面騎,但殺雞不用牛刀,你可能花上兩倍的體力,速度還是追不上公路車,摺車不適合踩馬路亦是同樣道理。說回我的最後選擇,很簡單地只有Escape 1和Scr 2,兩者規格不相上下,前人智慧話這樣的預算看外型就成。拉花、顏色配搭外,兩者最大分別是平把定彎把,前者騎的時候重心放後,身體幾乎是坐直來踩。後者香港叫Dup頭,踩的時候,雙手像手刀的狀態控制方向、煞車和變速,而重心擺前,上身伏在車頭,這個動作有助減低風阻,如果座管升得較高,腰部要有一定柔韌性,否則騎久了會酸。



  我記得爬文時,看到前人為了兩個車系大戰三百個回合,爭拗點是Defy較少人買,多數都建議買Tcr。現實有很多職業車隊選用Defy的車架,因為設計針對長途競賽,較精闢的留言說,起碼要踩一、二百公里,否則根本分不出兩款車的分別。另外在少人買Defy的惡性循環下,放售時沒有二手承接。單車店本來推薦Defy 3給我,因為車架有L碼,較適合我的身型,但因為超出預算頗多,且只有前叉是碳纖,輕不了多少,所以我拒絕了。曾經一起環半島的「劉蛇」不停勸說我,應該買一架好一點的單車,否則很快後悔,甚至將單車放埋一邊不想踩。他的單車是Tcr Composite 2,全碳纖,不算腳踏重8.3KG,還笑說兩隻手指舉得起。我買的是Scr 2,入門的彎把公路車,連箱子寄艙時是15KG,是我踩過等級最高的車,由外型到配件我都很滿足。Shimano 16速別的變速系統,亦是該牌子最菜的組件,但話說回來,我騎的地方絕大部分是平路,有得轉波已經夠玩。我很認同一位同學學習泰拳的經驗,她說初初很熱衷買練習時的服裝、裝備等,但回到運動的初衷,這些東西並不能讓你出少兩分力,而達到相同的出汗效果。如果你買一架全碳纖的單車,踩起來又輕又快,省了的力氣,可能要多踩百分之五十的路程,才能補回。剛才說,沙田的單車徑單程才超過廿公里,我計劃在家附近的踩的路線,單程不足四公里,坦白說熱身還未夠。台灣環半島時,我們的行程已很頹,最短的那一天打風,只騎上午也有三十公里,最長的一天騎了超過八十公里,認真環島的標準是日踩超過一百公里。




  我家對面就是九龍灣,連同觀塘工業區,都是1954年擴建舊啟德機場時,填海得來的土地。父母在六十年代尾徙置到牛頭角下村居住,我就在區內的留產所出世,小時候曾經到觀塘的工廠,拿膠花、塑膠公仔、表帶裝嵌等等,幫補家計或賺點零用。下村在2010拆卸,我家獲安置到重建後的牛頭角上村,我的前半生跟這一區都脫不了關係。



  新車落地的頭幾次騎行,起點都選擇靠近九龍灣的觀塘海濱公園,公園不能踩單車,但至少可以做熱身、加水、去廁所等。這裡的海濱長廊長一公里,由觀塘碼頭伸延至九龍灣,一共分兩期興建。靠近觀塘碼頭的是一期,在2010年1月啟用,長200米的海濱長廊,總面積7340平方米,九個月完成,造價近二千萬;第二期2013年2月展開,工程做了兩年三個月,到今年5月才開放使用。我不明白幾塊積木搬的裝置,海濱步道、涼亭、避雨亭、長椅等設置都弄這麼久,一般四十層高的公屋,不計規劃和打地基,兩年半就會蓋好。另一奇怪之處,官方介紹或傳媒報道都無提到造價,在網上只找到一份康文署提交到立法會工務小組的文件,要求將工程提升至甲級,而估計付款當日的價格嚇人地要2.5億,足足比一期升了12.5倍。二期面積是3.4公頃,雖是一期的4.6倍,按比例計也不用1億,興建至落成前後相差五年,就算每年有一成的通賬和人工升幅,1.5億也是卓卓有餘,兩期公園的風格一致,是多了兩個廁所,一座兩層高的辦事處。




  遙遙對望的是舊啟德機場跑道,盡頭亦有一個康文署管理的公園,亦是我新車落地休息和加水站。路線大約像一個U字,由觀塘碼頭,直踩到九龍灣,轉個九十度彎過橋接入跑道的後半段,跟九龍灣海濱平行對望,之後沿路向前,就可以到達啟德跑道公園。公園的規劃聽起來很華麗,以航空和環境保護做主題,矛盾之處是代表節能減排的單車依舊不准踩,只可以用雙腳跑環保磚鋪的緩跑徑。原地保留了一些13/31跑道的標記,原本支援飛機升降的氣象站,回歸一般量度氣溫、風速用途,另外新起了一些倒轉紙飛機造型的椅子。露天廣場有十六張相片,介紹一個服務了香港大半個世紀,見證著由小漁村變大都會的機場歷史,那種簡陋只能用淒涼來形容,比小學生壁報還要差。



  最偉大的是有一個1.5公頃的草地,話說香港的公園絕大部化的綠化草地都是用來看的,不准行、不准坐,更莫講話訓覺,保安見你合埋雙眼沉思都會叫醒你。港島區可供人耍樂的草地,首推維多利亞公園,九龍區直至近一兩年才有,那是由垃圾池改建的佐敦谷公園,儘管位置「吊腳」,大受私家車一族歡迎。其次就是啟德跑道公園,目前只有一條專線小巴可以到達,跑道盡只有公園和遊輪碼頭,但不是每一天都有郵輪靠岸。



  一個無甚了了的公園盛惠2.4億,比到立法會工務小組申請工程撥款時,超支了四成。啟德跑道公園最後造價,跟對面觀塘海濱公園二期差不多,啟德跑道公園早半年動工,面積小兩成,還要有一半地方是草地,緩跑徑用的是平價的環保磚,航空主題設施多半是原來的設施,有份交稅的我都想知道,到底錢花在那裡?不要忘記,一筆過的工程撥款只是造價,公園廿四小時開放,且都有人在管理、巡邏,立法會文件指,觀塘海濱公園每年經常性開支估計是近一千萬,啟德跑道公園的費用也是差不多數額。政府起公園都要兩億幾,旁邊交給私人公司營運的郵輪碼頭,更加不是開玩笑--82億,香港同類的建設只有海運大廈,但建於1963年,當時用了七千萬,數字只能作參考,難以比較是否物有所值。單以2014年啟用至今的一年,效益認真麻麻,主因是遊輪碼頭設在跑道盡頭,等同是一個孤島。另外半段跑道,以及客運大廈等的絕大部分用地曬了十幾年。靠近九龍城的主要幹道太子道東那邊,近年興建了兩條公共屋村,打響名堂的啟晴村爆出食水含鉛,另外工業貿易署興建了一座新大樓,私人發展的地盤只屬起步階段。




  啟德機場是在1998年7月6日關閉的,那時我還是大專生,搬之前只是飛過兩次,泰國曼谷和北京。香港藝高人膽大,啟德機場關閉之後,只用了一日時間,就把機場運作搬到大嶼山赤鱲角,卒之倒瀉籮蟹的大混亂。那時我剛剛在電視台實習,那晚只有幫手跑腿,沒有做過甚麼故事。新機場混亂期間也靠不上邊,只有在最後一天出過西北航空罷工,導致本港航班取消,影響旅客的故事,還跟攝影師扛腳架上東涌不知道那一個後山,只是為了拍停機坪上的西北航空客機畫面,大熱天時,西裝外套、領帶都脫掉了。我現在幾乎一年四季都去一次旅行,搭飛機易過搭巴士,得力於新機場迅速重生,航班數目夠多、效率好,同時推低機票價格,我家電腦的F5鍵壞得比其他人快。



  說回當年的啟德機場,確實帶動了東九龍的發展,由於機場在九龍城,無地鐵,巴士站是全港最長和最多巴士停靠的,它們的終點站放在觀塘一帶,以至我住的牛頭角,既有地鐵,也有巴士,對外交通變得四通八達。工廠、貨倉亦會選址在觀塘和九龍灣一帶,方便空運入口原料和出口製成品,觀塘區正正是見證了香港輕工業的起飛。啟德機場位於九龍鬧市,三面環山,南面雖有維多利亞港,但十公里外的香港島又有山。嚴格上只有西面,和跑道東南方沒有高山阻擋,13/31跑道的升降經常有風切變,被封為世界十大危險機場之一,搬遷前的一段時間,我和很多香港人一樣學人追飛機。那還是菲林相機的年代,手上只有十多張幻燈片轉成的碼數檔,算做留一個紀念而已。


  13/31代表對向降落跑道的稱呼,由於香港多數吹東風,用13跑道降落的機會較多。飛機先從香港西南面的長洲降低飛行高度,一直向西繞過大嶼東北,即現新機場的位置,向西九龍方向準備進場降落。如果你是乘客,眼底下就是密集的高樓大廈,飛機進入維港上空進入西九龍,當機師見到九龍仔的格仔山(山坡刷了紅白色格仔因而得名),向右掟一個47度彎,擺正飛機位置降落至跑道。講就很容易,一架機好歹有幾百名乘客的命仔,交在機師手上,正常天氣還好,大風大雨、又晚上的話,在地面拍照都覺得驚險。7月6日凌晨0時02分,前往倫敦的國泰客機起飛後,民航處長施高理在控制塔跟啟德機場道別,講了「Goodbye Kai Tak, and thank you!」,跟著就關上跑道的燈,說話簡潔,這一幕永誌難忘。

2 則留言:

  1. 唔好意思睇到你上年去海參威既遊記,
    我想問你有無係海參威去牡丹江巴士既資料呢?
    另外去綏芬河既巴士唔知有幾密呢?
    唔該哂:)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抱歉,剛剛外遊回來才見到你的留言
      這些跨境巴士是中俄各自單向營運的
      班次同路線好唔同
      尤其是由俄方出發的車,班次少好多
      我本來是想買海參威直接回哈爾濱的巴士
      朝早天未光去到就話開走左
      在車站搞左一輪,買到的巴士飛
      係海參威去波格拉尼奇內(Pogranichny)
      即係綏芬河一過俄方邊境的小鎮
      雖然係同一架巴士,但會在那裡停約半個鐘
      同埋要另外同司機再買去牡丹江果段巴士飛(會經綏芬河)
      即係話我搭左兩條唔同線路

      如果你係問波格拉尼奇內(Pogranichny)返綏芬河的班次
      算係疏,一兩個鐘先有一班
      呢個網站可以查到你想搵的巴士路線
      http://www.vl.ru/transport/bus

      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