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

郡山金魚產業的足印

  



  奈良鹿仔,我不是次次都探,但大和郡山一定會去,當地名物或吉祥物是金魚,當地亦是日本三大產區之一,其餘是東京都和愛知縣彌富。搭近鐵,沿途的路軌便會見到很多魚池,其一個叫錦魚園的養殖場,裡面有一個金魚資料館,日本金魚品種和跟有關金魚的文化產物收藏甚為豐富。我之前幾次到大和郡山,都因為太夜才到,或者遇到公休,沒有辦法參觀,這一次下定決心早點出門,因為它跟火車站距離約兩公里,要走廿分鐘的路,而我每次都將它排在最後一個點才會錯過。

  下筆前,我在網上查過一些資料,官方旅遊網有介紹資料館,但華文博客鮮有到訪,網絡上最早的紀錄應該是2007年以前,一位叫吳貴華的台灣作家寫過文章,亦訪問過負責人。從資料看,他應該是一位主力旅遊線的記者,最近的作品多在太陽網出現,另一樣,我發現他應該蠻喜歡香港的。其餘的自助遊旅客,大都集中講在JR和近鐵火車站周邊、郡山城跡、箱本十三町等的遊歷。我既然自封旅遊界金魚大使,先行立下軍令狀,預告這裡至少要寫三篇才收手,魚友追下去就知道,海量相片是常識。





  我在魚市行情的欄目,有介紹過大和郡山金魚產業,所以不囉嗦,可以單刀直入。錦魚園的位置在JR郡山火車站的西南面,近鐵郡山站會較近,下車後沿路軌向南走,養殖場就在右手邊。我通常會沿馬路,繞至錦魚園西面,再沿小路走進去,因為沿途會看到另外幾家金魚養殖場,遇到夕陽時分,相片意想不到的美麗。那裡有兩座一高一矮的建築物,中間給有一些水池泥隔開。矮的那一座,名為「泳之圖鑑--郡山金魚資料館」,免費招待公眾參觀的,如果你聽得懂日文,可以找負責人來講解的,資料館分兩部分,這一篇先介紹庭園迴廊展覽。






  庭園中放了一座,有金魚之父稱號的松井佳一銅像,他是一生致力於金魚學術研究,是魚類遺傳學專家。松井佳一生於山口縣,1917年,農林省水產講習所本科和研究科畢業。之後在愛縣水產試驗場、水產講習所做漁業培訓設備的工程師,期間更參加國際合作,是墨西哥漁業技術顧問。1958年,他在京都大學、近畿大學等教書,並成立了近畿大學漁業部。他最大的貢獻是促進教育,和二戰後日本的水產業發展。其中在1934年發表的「日本產金魚之遺傳學研究」,享譽國際。1968年出版「金魚大鑑」、1965年的「珍珠的百科全書」,都是他的主要著作之一。他除了喜愛研究金魚相關的文獻,亦是古玩文物的收藏家。





  說回郡山金魚資料館在1982年(昭和57年7月),由嶋田正治創立,開放給中小學、教育團體,到這個金魚生產地參觀,以及擔任義務的解說員,三十年來接待了超過十萬人。嶋田覺得大和郡山是金魚的故鄉,沒有專屬的博物館是很悲哀的事情。嶋田自資收了100坪的漁池,親手實現興建金魚博物館的夢想。圍繞著庭園的迴廊,放了一個又一個金魚缸,展示了日本的金魚系統,下面還附有文字和相片說明的。根據大和郡山市政府的介紹,日本金魚全部為中國的品種,後來給改良為日本種,大約有三十多種,相對於中國的一百種以上,數量上是差很多。當地的代表品種,包括和金、琉金、出目金、蘭壽、和蘭獅子頭、頂天眼、朱文金、東錦、五花琉金、水泡眼、丹頂、珠麟、茶金、江戶錦、土佐金、彗星。但在品種保存方面,日本的情況較為理想,基本上都可以在市面找到,在有供有求的情況下,即是說青菜蘿蔔,各有飼養者喜愛。






  中國和日本的金魚歷史,可以講差天共地,中國最早可以推算到兩千年前,日本的金魚,最早在足利時期(1502年)由中國輸入,即只有五百年歷史。日本昭和時代,由中國得到的金魚品種,大約只有水泡眼、丹頂、茶金、出目金等。直至昭和40年代(即1965年),受惠於經濟發展、飼養技術提高,大和郡山的金魚產量大幅提高。飼養面積是80萬畝、近百個養殖戶,年產量達到1.2至1.3億條,佔了全國的一半,甚至可以出口到外國。近年因為城市化的水質污染、石油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等,加上後繼無人下,整個產業開始走下坡。




  由上一篇的水元公園,舊東京水產試驗場的金魚展示區,到大和郡山的金魚資料館,前者是公家單位、後者則是私人單位,各自都付出了心力、保存先輩們艱苦刻難留下的文化資產,我感受到日本對事物有一份珍惜。相較對面岸,號稱有五千年文化的強國,或許太過博大精深,文化產物多不勝數到一個程度,是無暇兼顧,很多是隨年月摧殘殆盡為止,金魚是當中一個典型例子。大陸現在每年都有辦規模頗大的展覽和比賽,但看看那些新聞報道,眼底只容得下銅臭。參賽的大部分都是魚場,勝負絕對看得很重,因為可以打響知名度,收多一點訂單。勝出的魚不是拿回去再養漂亮一點,下年再角逐殊榮,比賽的目的只為拍賣得一個好價錢,說來說去都是一場生意。大陸的金魚產業亦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,就是魚場不再呆呆的養魚,而是兼做銷售,直接面對魚店或消費者。大陸養殖場以往不是每一個都可以直接出口金魚的,造就廣州花地灣或香港的中介批發商,能以相對低廉的價錢,取得第一手「靚貨」。大陸現在由檢疫到航空運輸都改善了,魚場可以直接出貨到海外,既賺了魚價、亦殺掉仲介批發的盈利,再加上在魚展取得的名氣,魚價只有往上調的道理。這只是我對香港魚市行情的一種解讀,不代表示所有魚友,而且在其他市場亦未必說得通,因為作業、魚店、市場結構等變項太多,我先帶一頂頭盔,防磚之用。




  迴廊內的每一缸,我都有記錄低,因為以私人辦的金魚博物館來說,完全沒有可挑剔的地方。它是一個時代的印記,記錄了當地金魚產業的起起跌跌,不求有功,但求為後世留一點記憶。金魚之外,還要留意魚缸下面,也是展覽的一部分,件件都是日本金魚養殖業者以往使用過的農具。這些歷史文物,我發現全部都是木製品,例如浮箱,部分魚場仍有使用,之前在彌富批發市場見過。扁平的木盆,再加一支擔挑,就是古時拿到市場叫賣的打扮,就算聽不懂,單看看半天都不夠。相片我只選一些拍得較好的貼出來,因為那時太陽開始下山,部分魚缸是大逆光,現場拍攝條件比較難控制,望魚友見諒,最好還是親身去朝聖一下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