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

等到秋來冬又買






  擱筆多月,雞年魚獲尚欠了最後一集大結局,秋分過後太陽掉頭向南跑,年度精銳的金魚亦陸續在冬季上市。未總結的魚,都是踏入2018年後買的,因為要到2月中才過農曆年,魚店每星期都會進魚,所以至少有10次機會。像這一條13公分以上的紅白蘭壽,頭頂、尾巴是血紅色,全身雪白,身軀龐大,游姿穩健有力。我起初看中的是另一條長身魚,後來發現這一條大肚腩,唯一疑慮是身上有紅點,可能是運輸途中受到水質污染,或是跟其他魚擦撞弄傷,我衡量過黃鹽藥浴應能解決才決定包走的。香港魚店進魚當天就會直接下缸出售,魚友算過度過風險、性價比等因素後才出手撈魚,買賣雙方一直默許這種玩法,很少會有爭拗。要補充的是,魚場在發貨前都會先隔離該批魚密集飼養,一方面要適應長途運輸環境,同時要停餵排清便便,另外亦會下藥杜蟲檢疫,將送遞過程的折損率減至最低。當然也可以像台灣魚店,進魚後再檢疫多一、兩星期,適應了本地水質,養到穩才出售,但這段期間的所有成本、死魚等損失,最終還是會反映在售價上面。試想想,魚店進100條魚,就算全部都是手挑的「揀手靚貨」,也不見得能全部賣出,賣不出去或者中途死了的魚,店家在擬定售價時早已把折損算進去。魚的零售價一般要比批發價高一大截或是以倍數計,一批魚賣出某個百分比就會回本,往後的就是盈利,其他行業的商品也是用類似的定價機制。



  冬天買這種呎寸,尤其是母魚要有「縮水」的心理準備,這條紅白蘭壽因為抱卵,比魚店同缸的魚大一個碼。買回家後不到幾天遇上氣溫驟變,給公魚追尾「散春」後,馬上就縮了一個碼。母魚產卵過後的翌日,為免水質敗壞都會停餵,直至我下班回來換水、洗棉。另外家中餵食量始終不及魚場,所以這條魚後來再縮多一個碼。還有母魚排卵後身體較虛弱,需要調養,可能的話要同公魚分隔開,而我能力不足,這條養了八個月左右,早前因為腸炎死了。




  再入手的是雙條不同呎寸的紅白蘭壽,較大的一條是傳統造型的「大種蘭壽」,頭瘤略見豐滿、背峰高點較後、尾柄粗、落位夠,印象中好像是前一個星期賣剩的。牠跟「元寶壽」最明顯的分別是尾巴大小,我認同尾小是好看,但大陸金魚尾巴普遍軟弱無力,儘管不停擺動,身軀都無法前進,阿福那個年代的信徒魚友都會喜歡這種蘭壽,在乎的是游水實效。






  至於另一條蘭壽的外型不算好看,背位和尾柄有點錯位,唯一優點是有點頭瘤,我當時是抱着實驗的心態才買的。蘭壽的頭部和背部一般會像雞蛋,一條拋物線慢慢地向上彎,這條魚的頭背交界位則有一點凹進去,像英文字母大階B,即是背線從頭瘤後方再上坡。而下坡位正常會貼着肛門彎下去,尾柄現在往後直出,落位不深,但游姿硬朗,加上是公的,很會追尾交配。這兩條魚還活着,前者稍為縮水,後者很會吃,飽滿了很多,但外型評價不變。




  最後再簡單算一下,我在雞年買了21條魚,一年半後的現在,超過一半因病無救才放棄,其餘只有9條還活着。金魚一般有十年壽命,我未至於買回來後隔天就掛,但以這個標準計,飼養能力跟近廿年年資不成正比。香港地從來不患魚、只患缸,只要餵食足夠,魚自然會長大,但同時慢慢蠶食魚缸的空間。不管家裏過濾系統如何強大、換水洗棉有多頻密,魚缸都有上限,每次撈魚前,我都得想一想還有沒有空間,這種困局在冬天的感受尤其深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