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

台灣版古惑仔


  國片之旅第二回,來到台北萬華區的剝皮寮,台灣朋友之前推介過好幾次,但是我沒有去,因為那時還未看電影。終於等到這一次做了功課,我跟同行的朋友湊在一起,一口氣看過夠。艋舺的台語發音,跟日語的萬華相似,這一區後來就改名為萬華。記得在1999年,我跟旅行團第一次來台灣,當是畢業旅行,頭一天就住這一區。晚上參觀過的景點,包括龍山寺、華西街夜市等等,感覺就是舊舊的,完全不像首都大城市。這是土芭樂出遊,最要不得的心態,一切以原居地,做萬事萬物的比較標準。然而又為了方便記憶,以及跟未去過的朋友解說,我們會給遊覽過的地方,下一個注腳,好像艋舺即是香港的油麻地、西環之類的舊區。同行的老同學都會驚嘆,為甚麼到今時今日,我還會記得這麼仔細?


  艋舺、油麻地、西環的共通點,是當地早期發展和民眾聚居的區域,前者靠近淡水河的貨運通道,後兩者沿海有貨物碼頭。早些年,不管移民到香港和台灣的大陸移民,從事的都是低下層的工作,例如苦力,攤販之類。廟宇往往是凝聚同鄉的場所,大家同聲同氣,又能互相照應。但這裡往往又是幫派,或者黑社會組織滋長、結合、盤踞的地方。這間民宅就是電影中,太子幫高舉水盤,受GETA大佬懲罰的地方,他是太子幫其中一名成員的爸爸。這間民宅現在成為展示布景、道具製作的地方,免費讓遊人參觀。



  民宅是模擬八十年代的布置、風格是中西合璧,實木座椅、茶几,能跟客人聊天、喬事情。飯桌、座椅也是這樣子,還有中式餐館常用的轉盤。不過客廳的另一邊,則有西式的吧枱,酒架備有中、西佳釀。台灣民宅經常出現的舊式神桌,在金門的古厝、福建的土樓、江南的水鄉,也是這樣子,儘管不一定是古董,我猜少說也是清朝以前的式樣。



  旁邊的塑膠人像,展示八十年代幫派分子的流行服裝,混合了和風的花襯衫,算是台灣特有的歷史背景。港產的古惑仔,就算是早些年代的黑社會,家裡的擺設可能也差不多,是中西合璧。但由於香港是英國殖民地,受披頭四、油脂等西洋風的影響,男生的打扮是長頭髮、喇叭褲等。

  台灣很多地方都有老街,泛指清代街道和建築風格,民房都是用紅磚赤瓦搭建,這些都是閩南民宅的標誌。台階、牆裙、柱躉會用青石,上面會有浮雕,除了美觀,也比較堅固,適合亞熱帶氣候地區,抵禦夏天颱風侵襲。而這些民宅的內部布局,則是四合院式的,基本結構由四座房屋組成,從上面看則像一個「口」字。穿過這裡的前廳有天井,再後面就是大廳,天井兩邊就是房間,放置了其他幕後製作,一邊是介紹電影中的武器,另一邊則是介紹祖師廟的模型。





  電影中另一個主要拍攝場地,是艋舺清水巖祖師廟,就是太子幫結拜、聚集流連的地方。它就在剝皮寮附近,我們參觀的路線,則是先去祖師廟,有了現在的樣子,再看模型,就更加了解幕後製作人員,到底花了多少功夫把時光倒流?清朝乾隆五十二年(1787),福建泉州安溪來台的移民籌建祖師廟,花了三年才落成,後來分別因為颱風和人為因素損毀要修建。祖師廟具有傳統閩南廟宇的建築特色,屬台灣三級古績,與艋舺龍山寺、大龍峒保安宮,合稱台北三大廟門。祖師廟原有前中後三殿,但是後殿毀於械鬥時的戰火,至今沒有復修。





  看回祖師廟的布景模式,它本身是擠在民宅小區裡面,馬路旁有牌坊,轉進去的巷子有一列攤檔食肆,之後才到達廟宇的前殿。這段巷子現在看來有點簡單、破舊、蕭條,製作人員於是製造大型彩色招牌、沿途放滿食肆的桌椅,還有掛滿燈籠,重塑那時繁華熱鬧的情景。牌坊兩邊仍然是車行,但也要給它加點生氣,至少不能像無線台前陣子的古裝劇,居然穿幫出現一瓶烏龍茶。

  電影裡講的是幫派兄弟的情義,關於黑幫爭奪經濟利益的描寫很含蓄,所以我一直解不通,幫派、族群和廟宇之間的關係。倒過來,台灣人看香港的古惑仔或者黑社會電影,也許會類似的感覺,因為社會背景有出入,相同的是由真實故事改編。艋舺的導演鈕承澤以前就是混幫派的,電影中不少臨時演員,更是江湖道上的真兄弟。古惑仔電影由漫畫改編,漫畫主筆牛佬不敢認是黑社會,因為自稱社團成員,在香港是觸犯刑事罪的,但他說有很多江湖朋友,故事情節都是真人真事,更不時有人因此上門尋仇。


  電影《艋舺》大賣之後,這裡就成為遊人朝聖的地方,剝皮寮是市政府修建和保育的創意園區,這個電影幕後製作展覽,同時也是艋舺這個社區的成長故事。附近的老街景、復古商店,現在更成為很多懷舊電影、電視的取景場地。剝皮寮像一面鏡子,比對出港台兩地政府,對電影的態度。台灣縣市參與電影製作的程度頗深的,長時間以來,新晉導演都是靠輔助金,圓自己的電影夢。政府投入很多資源,保留很多舊廠房、舊車站,部分修建成創意園區。我知道,不能因為最近國片強勢復蘇,言重一點說,幾乎可以反攻香港,然後認為香港政府應該跟著辦,但讓它自生自滅的態度,總可以改一下吧。香港電影也真的要爭氣,當《那些年》,打贏2011年港產片的票房冠軍《3D玉蒲團》,看到陳妍希在中天新聞回應一句:「真愛無敵」,那時心裡有點難過。我不是眼紅人家,出了一部好電影,而是唏噓那一年,香港原來沒有一套像樣的電影,能跟人家拼高低。


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

八里天空的微笑


  新北市政府把林口霧社街,改成《賽德克‧巴萊》後期製作的文創園區,在台灣可說是前無古人之作。電影本是商業行為,因為題材涉及原住民歷史,使得市政府的切入,來得順理成章,而不會沾上官商勾結之類的惡名。武德殿外面的風景要比裡面吸引,近鏡是電影中的霧社街、櫻花台,向北的遠鏡則是現實中的台北港,那裡是淡水河匯入台灣海峽的出海口, 左岸是八里,另一邊則是淡水。




  八里只有公車能抵達,另一個方法是從淡水坐渡輪過來,近年熱門的玩樂方式是騎單車。單車徑沿著淡水河而建,附近還有關渡自然公園,是候鳥棲息的天堂,大概等如香港的米埔,分別是那裡不是禁區,記得帶望遠鏡就成。八里還有一處讓人感動的地方,值得去走一走,那裡叫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。建築物的外型就是「酷」,亦盛載一項特別的任務--《記憶‧巴萊》的賽德克文化特展,工作人員也穿上原住民服裝,甚麼叫用心經營,相信不用太多的解釋。



  賽德克族在零八年四月,獲政府承認為第十四個原住民族,之前他們被稱為「生蕃」、「砂績族」或歸入「泰雅族」,主要分布在南投縣仁愛鄉。展覽通過一系列歷史文物、老照片、當代創作品等等,重新組建族群的印象。展期內的周休,還有賽德克傳統樂舞表演、論壇、演講等等,這裡亦有接駁車到林口霧社街。國立台灣博物館,亦有「勇者再現:賽德克‧巴萊典藏展」,三個地方串連成一系列的主題行程,既能宣傳電影、也能推廣歷史文化,這個案例體現了相輔相承的效果,但不等如所有電影都可以照搬。



  也許,題材決定了電影的命運,《那些年》平地一聲雷,橫掃港台兩地的票房,絕對是刀仔鋸大樹、小兵立大功的經典例子。《賽德克‧巴萊》從一開始,走的是一條荊棘滿途的路,導演魏德聖相信故事值得拍成電影,但他要說服的人,除了自己還有金主。拍電影可以是導演的夢想,但有時卻是投資者的惡夢,商場人語:你跟誰有仇,介紹他投資拍電影、或者開一間電視台,敢寫包單仇家很快破產。魏德聖也很了解傾家蕩產的感覺,《海角七號》都是在散盡家財,置諸死地而後生的情況下拍出來。為了證明自己的眼光和能力,注碼由五千萬,跳升至七億新台幣,他沒有瘋,因為目標明確,盤古初開就是要拍《賽德克‧巴萊》。魏德聖像一名少林僧人,闖過了木人巷、扛了香爐鼎,一雙手為台灣的大英雄、大歷史,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。淡水夕陽是台北著名的景點,美醜沒有絕對的標準,視野則有量度的尺寸,看看台灣的天空有多大,就知道地上人可以飛多高,夢想就在雲端與山脊之間悄然微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