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金魚故事發生在台北車站,眾所周知這裡是台北的心中之心,集高鐵、火車、捷運和公車等的交通樞紐。那天我從高雄坐高鐵回台北,匯合隊友到台大參加手球賽,就在行色匆匆之間,我的目光給展板吸引著。
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在車站辦起展覽來,主題是轉心瓶的異想世界,主角便是這件清朝,乾隆皇帝的「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」。相片撮取自故宮網站的Flash動畫,版權均屬對方擁有的,這件景德鎮御窯廠的瓷器,可以分為三件,外瓶開了四個洞,內瓶有金、紅色的魚,轉起來牠們就像追逐水藻,亦有點走馬燈的效果,下載的圖片,比我在車站拍到的效果更好。這種看起來簡單的小玩意,製作難度大、技術要求高、成品率低,現在的拍賣價一點也不低,零八年在北京一個拍賣會,一件「清乾隆粉青釉描金鏤空開光粉彩荷蓮童子轉心瓶」,以二千一百多萬元成交,是拍賣會最高價的交易。
除了轉心瓶,還有幾件仿宋、仿明的陶瓷,包括上是「仿明釉裡紅三魚紋碗」、「仿明祭紅白魚碗」、「仿宋天青魚型水滴」、「仿宋龍泉雙魚洗」,造型或者圖案都是取材自魚。為甚麼這樣呢?古人都愛好彩頭,祈求吉祥,在陶瓷的圖案選擇,會用上很多寓意的諧音,「魚」與「餘」同義,寓意「富貴有餘」、「年年有餘」,在宋代已具雛形,像景德鎮等的多個窑,製品都刻有魚的圖案,例如蓮池游魚、水波游魚、水藻游魚等,水藻、浮萍漂拂像水在流動。明清時期,景德鎮窑彩瓷,有關魚的圖案更多,取材多是魚形較肥大的鯖、鮊、鯉和鱖四種魚,配以水藻、浮萍和蓮花等。過農曆年時候,我在網上找尋過一些剪紙圖案,發現都是金魚戲蓮之類的題材,現在終於明白為甚麼了。
我對文物、文化確實一竅不通,上面的都是從大堆資料裡面抄抄改改,才好像知道一點點。像台北故宮這些展館,有時都不知從何看起,在在需要一些切入點,像這次金魚轉心瓶那樣。還記得頭一趟,跟旅行團到台灣環島旅遊,行程跟現在大陸旅行團差不多,包括到故宮博物院看看小菜白玉和豬腩肉,後來我帶朋友去,也是扮專家般介紹她們看這個。
時代確是變了,台北故宮也會走出去,主動在台北車站辦展覽,吸引我這種金魚遊人甲乙丙。展板上貓兒與金魚,是宣傳片「到故宮找美夢」的主角,把文物和現代生活拉近了,就連youtube也有3D虛擬文物動畫短片,版權屬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擁有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寶物何其多,展館往往只能展出少部分精品,其他的多收在籠底,但現在網絡可以解決部分問題,台北宮故網站提供3D虛擬展示,讓更多人可以隔岸欣賞,當然文物還是看實物比較有感覺。這個服務不只台北有,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也有,本港的博物館級數不能跟它們比,就連視野和反應都是慢一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