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

港都變身之路


   人會變、月會圓,城市更加不用說,只是變速和變法有別。我對高雄的初始印象來自台灣導遊阿黃,第二大城市、工業為主、有一條很臭的愛河。值得遊覽的地方只有六合夜市、泡沫紅茶店、左營、澄清湖,當年同行的團友相信亦忘得一乾二淨。十年生聚,港都依舊,愛河不臭了,更是情侶約會、民眾消閒散步的河畔。我們再次走到六合夜市,人潮一樣如鯽,但多了很多我等自遊行觀光客。我初到台灣已經覺得,港人這麼喜歡掃街,意指光顧街邊小吃,無理由不愛死台灣夜市,兩地又相隔不遠,為何一直沒有人要搶灘登陸?直至去年,台灣小吃把香港港攻陷了,滿街是冷飲茶店、鍋貼、麵線、炸雞排、鹽酥雞等等,只是弄不清觸發點到底是甚麼?


  這夜六合夜市的蚵仔煎、四神湯、米糕、貢圓湯,給我們像蝗蟲一樣掃清光。而我拍下的,就只有這家正台南府城口味的擔仔麵,友人很欣賞伯伯這種手藝,不要催促,要吃的話請耐心等,每碗麵的味道來自他的一絲不苟。夜市代表一種生命力,食材儘管是普通東西,但盡顯平民飲食的智慧,不是多幾間米芝蓮星星餐廳就能取代。或許有人嫌棄它骯髒,但無損它的存在,絡繹不絕的人龍就是公投結果。政府對夜市的態度亦出奇一致,不分藍綠,只要各展本事就好了。相反,我們的政府,由殖民地,到現在的特區政府都是與民為敵,人龍愈多,取締力度愈大,臭豆腐臭到收告票、留案底亦算是世界奇聞。



  夜市以外,台灣的餐廳亦同樣讓我喝采,還記得第一天去85大樓時,經過一間日式炸豬排料理店,回去買金魚茶葉時,我順道光顧一下。它是「斑鳩的窩」三多店,千禧年開業經營複合式餐廳,四年前才改為日式炸豬排專賣店。餐廳生意蠻火的,我七時未夠便入座,往後都有一票人在外面等候,價位、食物品質、服務和餐廳環境都合乎水準的,可推薦給在港的友人。




  我選的是綜合炸物定食,因為可以多試不同的菜,包括炸豬排、香酥魴魚排和炸野菜,才250元台幣,約港幣60多元。四種醬油,包括味噌、玉子、咖喱和日式沾醬,我選了後者。定食附白飯、高麗菜絲、味噌湯,都是無限量添加的。那個高麗菜絲做的沙律,要把磨碎的芝麻、再混醬吃的。前菜附三小碟和甜點布丁則只供應一份。


  我很喜歡在台灣光顧這種日式餐廳,總覺得它比香港的道地。雖然主要的食材--豬排,是用來自台東關山的契約牧場,但還是很有要求的。豬都是用大麥飼料養大,210日以上的成年豬,無污染、無激素的冷藏肉。我覺得厚切確做到啖啖肉的美味,肉質是嫩嫩,不會太乾像炸過頭,是否多汁則有點保留。外皮都是薄而脆,魚排和野菜的味道沒有很深的印象,但可以一試。


  高雄是海港城市,海鮮應該是主打的,我們到旗津港,不知道為甚麼,對著海灘的海產店都倒了?我記得以前吃過不錯的游水石斑魚,白灼蝦子等。大伙走回天后宮附近那幾家海產店吃晚餐,點了很多,但都不及路邊攤的烤魷魚好吃,四人吃了六隻,單是舔手指上的醬汁已回味無窮。



  同行的友人最近看到舊公司的旅遊節目,是公司新一年簽回來的藝人蔣怡做主持的,儘管關於台灣的題材,之前都給麗梅姐做到糜爛,但講飲講食確是長做長有。重要的是,她介紹我們到過的店--海之冰,牆璧都是客人的塗鴉。跟著的當然是鼓山渡輪站,坦白說,有甚麼特別?自跨先進的香港,早在十多年前,就把這種汽車和載客渡輪淘汰掉。鼓山渡輪是當地民眾日常的交通工具,載著的是無數人的生活回憶,但渡輪沒有因為都市發展而成為回憶,而是好好活著。



  蔣怡補充說渡輪的航程很短,只有幾分鐘,就會到達旗津港,就像本港的天星小輪,不到五分鐘就由尖沙咀至中環。但本港有三條隧道通港九,渡輪隨時也是明日黃花,欠的只是要發展的爛藉口。三年前,官員執意把一百五十年歷史,港島那一邊的天星碼頭拆了,眼也不眨就把鐘樓掉去堆填區;今日寫幾十頁草紙要拿六百多億,打造一條建在浮沙上的高鐵,滅一條菜園村又算甚麼呢?那個還敢自稱是飲香港水大的特首,一輩子也不會明白,生活的質感從來不是打造出來。高鐵撥款通過後,連四川民間技藝變臉都出動了。


  台灣確實讓我有很多感動的地方,最早期的就是高雄車站,那時沒有看到片段,只是從中央社的稿件,了解它的故事。這個建於1940年日治時代的火車站,外面採用日本大寺廟或貴族專用、擁有中國唐代風味「唐博風」屋頂,由於似皇帝帶的帽,又稱「帝冠式」建築。它走過一個甲子,經歷過日治、農業、工業時代。廿一世紀交通新時代來臨,捷運、高鐵、台鐵共構,零二年三月開出最後一班車後,完成歷史任務,但功成身不退。



  高雄市政府研究後,決定保留車站,把它搬往東南面,跟新高雄車站毗鄰。車站是鋼筋水泥結構,不能拆卸重組的,要搬只有連根拔起。車站連地基整塊掘開升高,在建築物下面鋪鋼軌,再在柱腳裝上千斤頂,每次用油壓機把千斤頂向前推,然後再設架承著車站,每次只可以移動60公分。再簡單一點講,就是把整個車站滑過去,一直參觀整個搬移過程的民眾,對這個陪著他們長大的高雄車站,或驚訝、或感嘆,甚至感動落淚。搬移高雄車站82.6米的路程,花了十六日,移到現在國光客運站後面。建築物保留了,它承擔了展示市政願景的新任務,讓民眾對城市未來的規劃,有更多的參與,促成現在的「高雄願景館」。三鐵共構工程完成後,高雄舊車站會跟新高雄車站合在一起,更會與捷運結合,在後方興建小月台,再次成為高雄入口意象與地標的責任,永續陪伴每一代的高雄人,看到實體後焉能不動容?


  「高雄願景館」地下鋪了強化膠合玻璃地板,讓你了解車站驛動的故事,遷回原址亦得用上的。戴上3D眼鏡,坐上互動區的夢想飛車,便能從高空感受高雄港、愛河、光之塔、以及城市光廊的夜景等等。玻璃對著的是祝福廣場,上面寫著高雄人的深情故事,訴說跟地方、跟車站的感情。

  高雄變成一個旅遊城市,《海角七號》贏回了國片的觀眾,也吸引四方來客走進南台灣。我看到的高雄,不是你死我活的變化,高鐵的效率與速度、夢時代的繁華閃耀、捷運的現代與文化融合;左營、鹽埕、旗津這些舊區,沒有淹沒在城市發展的巨浪,亦在轉營尋找懷舊旅遊的新出路。新與舊交錯或許是比較難行的一條路,但這就是高雄的個性。同是漁港,香港的發展思維是單一的,就是不用念舊,因為那時每個人的鄉下都不是香港。津津樂道的獅子山下故事,一切的豐功偉業都是靠拆卸,然後改頭換面得來的。總之一味速度先行,任何異議,俗一點說就是阻人發達。現在人人說八十後,這班都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,鄉下就是這裡,繼續用忘本的方式發展,撞板是肯定的。官員每次拿起大鐵鎚時,藉口總是別無選擇,不遷不拆、易地重置更是痴心妄想,到底真的沒有?還是選擇沒有?高雄車站不就是一面照妖鏡嗎?

2 則留言:

  1. 高雄這10幾年來變化很多~~~
    我來北部工作幾年最懷念的還是南部小吃!!
    [版主回覆01/29/2010 20:55:45]每個城市的變速都不同, 我認同人家說,
    一年沒有回上海可能不認得路,
    或許因為它要追回幾十年虛渡的光陰,
    但那種速度連外人也嚇一跳。

    味道的記憶很特別, 一旦輸入就很忘記,
    我在大陸旅遊坐火車, 最懷念火車便當。
    在蘇州吃到四海游龍、85度c簡直感恩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高雄 " 原住民 " ,你的文章令人動容。
    [版主回覆03/18/2010 00:44:58]amanda過獎了,我再重看一次,發覺白字多得驚人,汗顏中.......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