甚麼是意識流?甚麼是後現代主義?其中一個特點就是時空交錯,總之就是不按時序出牌。作者要不死、搶回主動權,考驗粉絲死忠程度,就是那種「有前無後,打死罷就」,但求出拳快感,不理擊中與否的時尚態度。再者我一向秉承「講明不算整蠱」的座右銘,系列首篇早說文章會跳著寫,隨心出發,亦故意跟其他系列錯開,簡單講就是亂來、沒有路捉就對了,感謝還有人願意定時關注。
大江大海的起點是青島,逗留了五日四夜,佔了行程近四分之一。時間不及南京那麼久,但因為不用觀看球賽,純玩度高,不管以相片數量,抑或口水濃度計,還是小勝一個回合。青島佔地24,454平方公里,即是大約廿個香港、一百個大台北市的面積。不管現在怎麼規劃、打造,幾乎所有外來的人,都會把焦點放在老城區,看看照片你就會明白,吸引人的就是這股揮之不去的德國味道。
相片在信號山公園拍的,這裡可以俯瞰市北區、市南區的景色,我沒有去過德國,但也敢誇口說,在當地也找不到這麼完整的歐式風情。德國在1898年跟當時的清政府,簽訂《膠澳租借條約》,膠澳是青島的舊稱,租借方擁有絕對的政治、司法、軍事等權力,會派遣總督坐陣,打理租界內大小事務。租界跟殖民地的分別,就是技術上,主權仍屬於清政府的。德國侵佔青島以後,就在這裡興建信號發布台,懸掛各類信號、氣象、風力標誌,給進港的船隻使用,因而得名信號山。旋轉觀景樓,則是在1989年續建的,我去的時候,門票13元人民幣。
我趕著上山出了一身汗,勉強在這裡喝一罐可樂,坦白說觀景樓是給情侶約會用的,一個人的話可以不用上去,反正一直在轉,拍不到相片,也可以省幾塊。信號山西面的景色,包括有棧橋,再後面的現代化建築物,是八大峽,屬於市南區較新發展的區域。
我住的酒店,跟信號山公園很接近,是步行之內的距離,某一晚我經過的時候,把幾個看起來像草菇一樣的建築物拍下的。公園晚上仍然開放,但路燈欠奉,夜景跟香港、台北等大城市,還差很多。
信號山公園附近確實亦有很多景點值得逛一下,而我一向恃著膽正命平,就是愛亂逛,儘管身上是帶著地圖的。我明明看到路標,但兜了兩個圈都找不到江蘇路的基督教堂。由於沒有街燈,我站在三角迴旋處看了一會,才見到小路,教堂就藏身在小丘之上。江蘇路的基督教堂,進去的門票是一個價、裝修中的鐘樓還有一個價。門票已經成為大陸旅遊的最大負擔,每次得用超級電腦分析是否值得購票?
我從原路走回三角迴旋處,再沿著沂水路一直走,就到了膠澳總督府舊址,就是租界的年代,德國派來的一把手官邸。早在我起行前,已經知道正在大修,還爆出有工人把很有價值的古物,當做普通的裝修廢料掉棄,但到此一遊的門口相免不了。這座建築物建於1903年,跟當地大部分建築物一樣,曾經多次易手,解放後成為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樓,現在則是青島市人大常委會和青島市政協的辦公處。斜對面馬路黃色外牆的這座建築群,同樣都是德國式的設計,現時同樣是市政府屬下的單位辦事處。遊客在老城區浪蕩期間,三步一樓、五步一閣,到處都能感受到這份德國風情。
從沂水路接西北方向的德縣路,就可以找到天主教堂。這是我從另外一個方向走上去的,那時我想起的是南韓明洞教堂,一樣的斜路、一樣的磚石雙塔式的建築,當然教會走過的路就很不一樣。這座天主教堂正式的名稱叫聖彌愛爾大教堂,建於1934年,亦是德國設計師的作品,現在是當地的天主教會的主教座堂。
沿浙江路折返,朝海邊走就是棧橋,沿岸就是最繁華的太平路,很多主要的公車,例如再往東邊的八大關、奧運帆船中心等新區、以至是更遠的嶗山,都可以在這邊坐車。而我住的德國海灘古堡酒店,就在這條路的盡頭。在這裡吃海鮮、喝啤酒、散步在海堤的小路,應該是夏天旅遊旺季的指定動作,那時氣溫大概只有幾度,但能呼吸著山寨德國的味道,總算值回票價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