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

說不完的啤酒故事



  這次大江大海的旅程,我光顧的大部分都是小店,但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,我對清真食品有很大的好感,就是招牌打著蘭州牛肉麵的那一種,只要是「穆斯林」開的,這一道食品肯定有供應的。所謂的牛肉都是肉碎,湯都是香料、胡椒等刺激的口味,難得的是,麵條通常是即叫即拉,在你面前煮,從來沒有「黑心」的問題,又或許我信的是真神「阿拉」。蘭州牛肉麵是「穆斯林」常吃的,水準很穩定,就跟美式快餐一樣,在那一個城市吃到的,味道大抵是一樣的。

  這間清真蘭州特色牛肉拉麵店,在青島啤酒博物館附近的延安一路,是家庭式經營的個體戶,爸爸、媽媽負責在廚房煮菜做飯,三名孩子就在店裡幫忙。我雖愛光顧清真小店,但對「穆斯林」的了解,除了無知,相信沒有其他詞匯能形容。我是特意從酒店,坐大半個小時巴士過來吃晚飯的,附近的都是大酒樓、餐廳,一個人根本很難點菜,才想起要光顧這家店。然而我卻犯了一個超級低能的錯誤,點菜時問人家有沒有原漿啤酒,店主很委曲的說,「穆斯林」不能喝酒的。我這樣子,跟問人家有沒有豬肉賣一樣白目,能完整離開算對方仁慈了。


  這一頓我點了西紅杮蛋蓋澆飯,青椒炒肉。蓋澆飯又叫燴飯,跟北方的打鹵麵差不多,就是在米飯上面澆入菜鹵。菜通常以肉類為主,有濃濃的醬汁,用來伴飯,足夠一人份量的中式快餐。在日本稱為丼物,香港叫碟頭飯,就像大學飯堂叫的「頹飯」,給「無飯青年」、無人無物的宅男,能迅速灌下喉嚨,好讓他們繼續打併報告、絕殺遊戲等等。大陸叫的西紅杮,就是蕃茄,當你在大陸走遍大江南北,便會知道西紅杮蛋是最穩陣的菜,上桌的時候,不會跟你的認知有太大的差距。連同沒有入鏡的百事可樂,不用廿塊人民,算是豪華又飽肚的晚餐。


  話說這一晚之後,我就要轉往濟南,沒能再喝到原漿啤酒,算是行程中的一點點遺憾。為甚麼非得喝原漿啤酒,那要將時間點往前推一點,我不是愛酒精,只是到了這裡,不去青島啤酒博物館參觀,似乎有點說不過去。博物館在零三年八月對開放,前身是有過百年歷史的舊廠房,門票五十元人民幣。現在的生產線就在博物館旁邊,喝的自然是新鮮出產的青島啤酒,博物館的地址登州路,食肆林立故又稱做啤酒街。



  博物館外面放了酒神狄奧尼索斯的雕塑,來自古希臘神話。大國早有把酒當歌,為甚麼不供奉杜康呢?因為啤酒確是泊來品,起源於巴比倫和亞述(即地中海南岸地區)。德國巴州寺院在十三世紀,開始以酒花做香料,釀製含少量酒精成份的飲品,這時才叫Beer,啤酒的中文名稱,則是按英文發音直接翻譯過來。

  青島啤酒的身分很複雜,歷史護照有一百年那麼厚,多給你一個小時參觀,隨時也搞不清當中的離離合合。在青島幾乎甚麼都跟德國有關,這個啤酒廠也不例外,早在1898年,德國迫令清延簽訂《膠澳租界條約》。英國和德國商人在1903年,投資四十萬墨西哥銀元,在青島建立了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,引入德國的原料、生產設備,同時按照當地的方法,釀製比爾林風味的淺色啤酒和慕尼黑風味的黑啤酒,產品在1906年更得過德國慕尼黑博覽會金獎。






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,日軍佔領青島,東京的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,以五十萬銀元買下酒廠,在1916年恢復生產,這就是當時的生產設備模型,說實在,我覺得比較像北韓的核設施。日本人接手後擴建酒廠,提高產量,用過「青島」、「朝日」和「麒麟」等商標,一直經營至1945年。抗日戰爭勝利之後,國民政府接管了青島啤酒廠,後來因為各種原因銷量急跌。1949年六月,共產黨解放青島,青島啤酒就變成國營企業,這是我常要找的搪瓷產品,但相信沒有人用這個潄口盅來喝啤酒,但它是那個年代的經典日用品。青島在改革開放政策下,得到更好的發展,產品更銷往世界各地。公司更加在九三年,分別香港和上海上市,成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內地企業,廠房的生產線亦早已自動化了。





  聽完歷史,不如了解一下啤酒是怎樣造出來,主要原料就是大麥、酒花、酵母和大米。先旨聲明,我是五穀不分的,除了知道第四張是米之外,其他靠大家的想像力。大麥發芽後含有豐富的糖化酶,成為啤酒的糖化劑。酒花提供香味、爽口苦味。酶可以將穀物中的澱粉,分解為麥芽糖,麥芽糖在酵母的作用下,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氣體。大米可以增加麥汁的濃度和降低蛋白質含量。


  講理論不實際,當然是飲杯先,門票包一杯原漿啤酒、純生和一包啤酒豆。純生平常就能喝到,重點當然是原漿啤酒,只有在這裡才能喝到。原漿啤酒就是未經過濾,直接從發酵罐倒出來的啤酒原液,簡單說就是原汁原味的啤酒,麥味濃郁、氣泡豐富,就像是樹上熟的水果,而不是罐頭貨。由於未經過濾、殺菌等程序,保質期很短,它只會供應給啤酒廠附近的食肆,這就是我專程到啤酒街吃飯的原因。




  關於青島啤酒的故事還有棧橋,它始建於清緒年間(1892),是青島的重要標誌。棧橋最早是軍事用途,德國佔領期間改成貨運碼頭,國民政府在三十年代擴修棧橋,又在盡頭建了兩層飛檐八角亭閣,定名廻瀾閣,自此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。棧橋在青島灣,跟市內最繁華的中山路成一直線,就像由海岸前伸入海,素有「長虹遠引」的美譽,而廻瀾閣就是青島啤酒商標上的圖案。我在前文曾經提過入住的海灘古堡酒店,是《戀之風景》的拍攝場地之一。我入住的時候還未搞清楚方向,只知道出門後,走路便可抵達棧橋了,時值嚴冬,吹一會臉皮都快掉出來了。

  為了逃避冷風,我走到中山路的屈臣氏買面霜,跟著沿路向北走,遇到驢友熱烈推介的劈柴院。有說這裡曾經是賣柴的,但現在變成商業步行街,時間可能有點晚,人煙沒有幾個,我隨便喝一個羊肉湯和饃餅,我看著店主拿斧頭,即場砍急凍的肉,我想不是正宗的做法吧!我得到一點能量後,還去了浙江路的天主教堂,真的走到累為止,才捨得吃上頓「正常」的晚餐,那時已經是九點了。一個人在途上,要盡享當地美食,往往有難度。你只有一張嘴,上館子點菜,一個起、兩個止,再多只會浪費。這一頓可說是教訓,又或者當是慶祝勝利抵達,結果還是龍哥說得對,青島的菜餚是偏鹹的,配了啤酒則是剛剛好,你不信的話,下次試試吧!

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

日本橋承載的江戶文化


  夏日炎炎正好眠,也是我躲懶的時候,整整個月沒有更新了,又是走捷徑的時候。這段新聞內容來自香港某個電視台,不敢說抄,因為是我寫的,行文或許不太通順,因為用來做旁白的。

  日本今年夏天特別熱,大地震後更要節約能源,減少開冷氣。民眾想消暑,有甚麼方法呢?原來可以透過藝術找到清涼的感覺。

  這個名為花魁的魚缸,高度差不多等於一個有籃球架,裡面有約1000條不同品種和顏色的金魚。現場有音樂、燈光和香薰,讓人由聽覺、視覺和嗅覺,聯想起藝妓亂舞的江戶時代。金魚亦正是當時由中國傳入,傳承至今,成為夏祭裡面,必不可少的主角。穿著浴衣的小朋友,均會用傳統日本紙做的魚網,在水池玩「撈金魚」遊戲。


  江戶時期流傳下來的書畫藝術,亦會以金魚做主題,一個用魚缸做的屏風就像一幅會動的水墨畫。這些活生生的藝術品,均是木村英智設計,展覽是為了紀念東京的日本橋,架橋100周年。以日本橋為中心,發展出來的區域,早在江戶時代已是經濟、文化中心,除了是延伸至全國五條街道的起點,亦把江戶文化傳遍整個日本,同時亦是現代與傳統的一次共舞。
P.S.第一張相片是日本橋架橋100周年記念特別展(http://h-i-d.co.jp/art/),官方網站的宣傳海報。其他相片轉載自新華社,穿和服的女士是給傳媒拍攝的模特兒,不是正式開放參觀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