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

百年金魚文化傳承










  錦魚園的郡山金魚資料館的第二集,看完迴廊展示缸後,就轉到室內展覽廳,裡面放滿了日本金魚之父松井佳一的收藏品,包括書畫、古董和金魚資料。展廳的布置很簡單,三邊牆壁放了高至天花的玻璃櫃,正中央有一個半身高度的玻璃櫃,參觀方法跟迴廊一樣繞著看。看展品前,我們得重溫一下日本的金魚歷史,明朝時由中國傳入,距今大約五百年,初期只是上流社會的玩意,直到公元1800年的江戶時期,才普及至一般百姓。社會有飼養金魚的風尚,同時亦反映在繪畫、詩文、陶藝創作。這就是一種文化的累積,就好像紫砂茶壼的漬,沖出來的茶湯才有韵味,所以千萬不能把茶漬抹掉。











  松井佳一生於19世紀末,是一位魚類遺傳學專家,收藏都是跟金魚養殖知識有關的東西,其中這個有點恐怖的,因為是金魚的標本。獅頭那一罐寫了柳澤家,未知是不是金魚的出處,柳澤是大和郡山城主的姓氏,他當時大力推動發展,令金魚產業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。至於典籍內容,我當然看不懂,但至少知道,很多都是線裝書,直排、沒有標點符號的行文方式,相信不是近代的產物。線裝本的冊頁書,大概在明代(14-17世紀)才出現,據說如果用竹宣紙製成的線裝書,至少可以保存五百年以上。










  最最最吸引到我的注意,是《本草網目》卷44,就是明朝(1578)李時珍撰寫的醫學名著。大陸的金魚遺傳學者王春元,用這一卷考據金魚的由來,裡面引用魏晉南北朝齊祖沖的《述異記》:「晉桓沖游廬山,見湖中有赤鱗魚,即此也。」時間即是在晉朝(公元265-420年),這也是最早記載紅色鯽魚的資料。書籍文獻就像時光隧道,讓你了解金魚,怎樣從野生鯽魚,家化飼養以後,再繁衍成七彩多姿的金魚大家庭。






  文字可以紀實,但那是一個想像的空間,古時金魚的形象,則有另一條線索可溯,靠的就是繪畫。中國畫一向有花鳥蟲魚等題材,屬於傳統三大畫科之一。換在日本,那時流行的是浮世繪,一種描繪的是生活、風景、戲劇的藝術創作。技術上,多指是彩色印刷的木版畫,又稱綿繪,原畫師先作畫、交雕版師刻在木板上、再由刷版師將圖案印在紙上。花鳥繪就是以花、鳥、蟲、魚和獸為題材;另一種則是美人畫,主要描繪藝妓、茶屋的人氣招牌女郎,她們都愛飼養金魚;還有一種是描繪賣金魚的攤販,但我不知應該歸入那一類。不管如何,從浮世繪的內容,不單知道當時到底有甚麼品種的金魚?還有飼養的方法,例如都是在木盆、瓦缸之類的容器,從上而下的觀賞角度,一直都沒有變過,因為打從金魚從中國輸入的時候,就是這樣子養。畫作有時附有詩文,日本當時流行徘句,是一種又像詩,又像排比句的文體。









  金魚既然成為當時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,自然亦會滲入其他環節,首先是養魚的容器,日本的陶瓷器,不管燒自那一個縣市,金魚圖案經常成為花紋裝飾的一部分,可以是單色,也可以是多色。還有是各式的食物器皿、茶具等等,都會用到金魚圖案。我之前參觀過同市的箱本館紺屋,裡面的收藏涵蓋明、清,以至現代,不同用途、產地的陶瓷器。由書、畫、陶瓷器,為日本金魚構築一張清晰的文化脈絡圖,相反自詡金魚歷史源遠流長的中國,只能用七零八落來形容。










  最致命的是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,大部分珍貴品種都給破壞殆盡,人命都隨時不保,身外物更加要先行一步、早登極樂。有些在大陸已經失傳的品種,例如鵝頭紅,反而在日本保留了一點血脈。大陸魚友想由零開始,重新搶救鵝頭紅,問題不在於繁殖和飼養技術,而是那十年的浩劫,硬生生把中國金魚歷史切斷了,失去的還有大量文獻、書畫、陶瓷器,打燒搶砸,目標、路線同歸政治於盡,亦代表失去一個世代的人。「斷片」期間,中國美其名直接進入現代化社會,人人住進高樓大廈,木海盆養、池塘綠水等飼養方式都成了歷史回憶,取而代之是魚缸、自來水。最大問題是視點錯配,當蝶尾、水泡、朝天眼等金魚,放在魚缸側看,看得出美態才怪。









  以北京為首的宮庭金魚,飼養者本來在國營單位的動物園、公園工作,也是在文革期間收攤,解甲歸田。其他地區的魚場,想法很單一,完全投入市場經濟,總之向錢看,那一種能出口創滙就養那一種,傳統品種在既無供、亦無求的情況下,漸漸遭淘汰。這就解釋了,現時兩岸三地的金魚市場,大概只有蘭壽、琉金、獅頭等三大品種,跟所謂的「國粹金魚」,有三百多個品種的論述,存在極大的反差。







  大陸的官方媒體偶爾會有金魚界的消息,有時是訪問養殖戶、有時報道魚展、比賽,關於金魚文化這一塊總是說得有頭無尾,只會回想當年勇、不敢望眼前虧,前後的因果關係或許是禁忌,主題自動導航轉到錢字作結。在大陸這種扭曲的社會,每個人像患了精神分裂,口裡說一些連自己都不會相信的話,然而身體的選擇卻很誠實。一面說愛國、一面送子女到外國,就像北韓以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度,然而這些裝睡的人,你永遠叫不醒的,儘管香港也慢慢跟他們一樣。





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

俄式街頭雜碎



  部落格重新出發以後,內容集中在那一趟北韓、海參崴的遊歷,金魚的話則沒有地域限制,文章在三個系列輪迴再生。但海參崴這一篇拖了很久,因為快到尾聲,有點東拉西拼,我想盡量用剩下的相片。在海參崴,我幾乎每日都會行一轉火車站,西伯利亞鐵路終點站的經典,絕對是沒話說,它同時是陸海運輸樞紐。不凍港的戰略意義,也在於經濟價值,車站後面就是航運碼頭,無論貨物或旅客,都可以在這裡出境漂洋過海。




  那一天停泊在碼頭的船叫新藍海號(New Blue Ocean),排水量1萬6500噸,在1989建造,可以載182個貨櫃箱和750名遊客。船公司總部在南韓東部江原道的束草市,2013年開始營運,束草至俄羅斯扎魯比諾和中國琿春的航線,周二和周四行走,草至海參崴則是周六運行,全程要十八個鐘頭。另外還有一間叫DBS郵輪公司,旗下的東方之夢號,運行路線是海參崴至南韓江原道的東海,之後再到日本的鳥取縣。只要你有閒,也不一定坐飛機,就是可以俄韓日,由西向東跨境遊。








  火車站在旅舍大門的右面,若果向左走,最大的十字路口是斯維特蘭那大街(Ul Sevetlanskaya),靠海岸邊的是勝利廣場。最大銅像是為了紀念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,布爾什維克戰士爭取建立遠東蘇維埃政權,紀念碑建於1961年。兩邊各有一組紅軍戰士奮勇作戰的雕塑,還有鐮刀斧頭的前蘇聯圖案,俄羅斯境內公開展示的場合確實已不多,有關的紀念品亦成為遊客必買的東西。







  勝利廣場表面很沉重,現實是茶餘飯後的消遣地,這裡有馬出租,給遊人行街踱步。周末時候是一個市集,有很多農產品出售,那天經過的時候很曬,所以匆匆略過,沒有拍下一張半張相。早前有師兄攻略提過海參崴沒有的士,實情並非如此,廣場剛剛見到一部,且還有電召熱線提供。不過這裡白牌車與的士是並行的,站在路上都會有司機停下,問你是不是要車,我離開海參崴到巴士總站,才是坐白牌車的。








  這裡是市中心最熱鬧的街道,百貨公司、商店、超市林立,當然未至像油尖旺一樣繁華。一直向東走的話,會經過尼古拉•穆拉維約夫•阿穆爾斯基(Nikolay Muravyov-Amursky)紀念公園,也是前往鷹巢山觀景台的必經之路。穆拉維約夫伯爵是東西伯亞利亞總督和海參崴的開拓者,他的畫像印在面額五千元盧布,至於公園的銅像則在2012年夏天才設置。他在1847年上任做總督,最重要的貢獻,是從清政府手上,奪回阿穆爾左岸。1858年,他跟清政府談判,簽訂了璦琿條約,將黑龍江以北、外興安嶺以南的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,割讓給俄國,他亦因為這些功績獲封伯爵。他亦是提出修建西伯利亞邊疆鐵路,授權工程師做路線勘探,擬訂了阿穆爾和到傑卡斯特里灣的鐵路方案。直到1891年,俄國沙皇亞歷大三世簽署了詔書,興建一條西伯利亞鐵路,歷時十二年的興建才通車。






  步伐再回來勝利廣場的十字路口,往北走一個街口,是阿德米拉拉•佛基納大街(ul. Admirala Fokina),通往體育港的那一段是步行街。當地居民叫這段路做阿爾巴特,兩邊都是十九世紀至廿世紀初的建築物,遊人都會來這裡行街購物和喝一杯咖啡。這條街以前叫北平街,紀念1860年簽署的北京條約,後來改名做商貿街,主要銷售中國貨。直到1964年,則以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海軍上將佛基納的名字做街名。步行街的地下特別鋪過,中間有幾個噴水池和花圃,還有長椅和仿古路燈,所以也不輸莫特科,有五百年歷史的阿爾巴特步行街。






  我來這裡不是單純觀光或逛街,因為到海參崴的方法,是有前無後,寂寞星球的資料說,這裡有一間旅行社,可以代買返回哈爾濱的巴士票。因為直通巴士的車程,連時差也要十個小時,如果用回當初的方法,要轉好幾趟車,可能比地獄更地獄。但是我沿著阿德米拉拉•佛基納大街,來回走了兩次都找不到那一家旅行社。唯一的收獲,是看到很多有點歷史的建築物,雖然我看不懂俄腸,不知道它們實際用途,總之就是外國風情,真的好像去了歐洲。



  我一開始就說過,每天都會去火車站的方向,其中一個原因,那裡有一間較大間的超級市場,讓我買日常所需和手信。海參崴很多商店,都是一人經營,顧客一般要用講的,表示要買甚麼,像我這種觀光客,就只能用比劃的方式,很不方便。相反這家超級市場,則是我們常見的經營方式,顧客可以隨便在貨架上挑選貨品,最後在入口的收銀找數。有一天,我在晚飯後如常去這間超市想買啤酒,但是遭到六呎慓型保安阻止,講一大堆我不懂的俄文,但是我之前明明在這裡買過啤酒。後來才知道,俄羅斯酗酒問題嚴重,所以每天晚上十點,到隔天早上十點,商店是禁止賣酒的。

  話說回頭,我在這間超市買了很多手信,包括伏特加、咖啡、朱古力等等,這些跟水一樣,是俄羅斯人生活的必需品。其中一款叫紅色十月的朱古力,幾乎所有旅遊書都會推薦給遊客買,只要認著包裝面的俄羅斯娃娃。新華網有介紹,俄羅斯朱古力通常用純可可脂製成,比其他外國朱古力甜。工廠始建於1851年,經歷過俄國一百多年的變遷,如今屬於俄羅斯聯合糖果集團。不管是中國的、韓國的旅行團,導遊都是帶他們來這一間超市掃貨的。我後來靈機一觸,在超市門口找到一名中國導遊,叫她給我寫下買巴士票的俄文,例如去哈爾濱的、去格羅捷科沃和去綏芬河等等,總之希望順順利利返回中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