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

在森林和神木是多麼的逍遙


  阿里山的故事還未完結,那天少說也有二、三百人在祝山觀日,但回程的時候,遊人都不知往到那裡去了?從沼平車站走至神木,沿途以至整個植林區,就只是我們一票朋友。我再次走著這段路,呼吸著相同的芬多精,少了喧鬧卻多了思緒,看到的卻是不一樣的森林,還有黎明後的露水。


  我第一次去阿里山的時候,有特別的經歷,跟一位在車上認識的斗六人同行,那時的我沒有當攝影記者,但還是很喜歡拿著哥哥的單反相機到處拍照。家裡沒有投映機,但要拍幻燈片,部分劣作貼在《花開花落知多少》一文。另外一台奧林巴斯傻瓜相機,是送給自己的轉工禮物,亦是我擁有的第一台相機,則放了底片隨心拍。這次同行的是一幫舊同事,各有發展了,但一時三刻仍愛聚頭碰面,更愛相約出遊,而且我發現他們比我,愈來愈愛台灣。我的攝影小良伴,改成佳能的傻瓜數碼相機,看出的森林大不同,我想是得力於微距拍攝功能。


  香港只有石屎,沒有森林,我們只懂朝種樹晚鋸板的即食文化,大自然到底是一個怎樣運作,我真的不了解。看到植林區的簡介,我才知道這裡的參天樹木,是上世紀三十、四十年代開始種植的,即是說至少也有一個甲子的年紀,是我的兩倍,才長得這麼高、這麼粗。砍伐了的樹木只剩下樹根,夾縫中再展現生機。我懂得的森林定律叫適者生存,植物的形態儘管各異,但目標很一致,要留低就得力爭上游吸取更多陽光、張牙舞爪吸水源和減少流失,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沉默拼搏。


  照相機有趣的地方,是光與影穿過這個神奇的盒子之後,給你看到平常眼睛看不到的影像、也感受不一樣到的色彩。野生菌的顏色固然吸引你的注視,偏偏美麗有毒,還要愈艷愈毒,隨時無命賠。然而拍出來更像別的東西,用智慧去猜一猜吧。攝影術愈來愈普遍,就像文字一樣,門檻愈來愈低,你我隨手都有一部,可以拍我心情,再配合社交軟件,想衰落都難。




  黎明過後的姐妹潭、雙心亭,像是新認識的朋友,還有久違了的小蝌蚪,這些都是我第一次來的時候,沒有發現的東西,我記得那時是下午走這一段路的。自助旅遊的特性,不管你事前計劃得怎樣周密,期間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,所謂有心哉花花不發,無心插柳柳成蔭,也是時機的一種演譯。原以為平平無奇的森林遊,反過來拍出更耀眼的相片,這裡還有一段突如其來的愛情。


  我的台灣女友,就是在阿里山,沼平車站至神木的這一段路遇上的,那時她跟師院同學一起到阿里山玩。我們在神木前合照,交換了電話、電郵,她起初還以為我是大學生,更沒想過我是港仔。我們走在一起之後,幾乎跑遍台灣每一個角落,也去過澳門、上海、南韓,當然她也有來過香港,偏偏直至分手之前,也沒有重回認識之初的阿里山,緬懷那段美好的日子。這個部落格始於零六年,那時她去上班,我在她家無聊的時候弄的。部落格至今運作四年多,累計閱讀過的人次剛破了兩萬,回應數量約二百七十,訂閱人數剛好五十。這篇是第一百篇發表的文章,我們現在也有各自的新生活,感恩曾經在一起。

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

新聞相片版權的異想空間



  旅行要講時令的話,市面上一種叫「新聞」的產品,賞味限期只有當天,過了便叫舊聞。金魚新聞眼這個充數的欄目,確實讓自己難堪,因為本來是賴以維生的技能,卻看不緊,絕對不是好料新鮮報,而是舊聞炒雜錦。部落格統計功能奇蹟地活過來了,圖表有讓我振奮,要努力一點更新。圖片本就有一大堆,只是千頭萬緒,未必有靈感下筆,結果又跑去挖新聞填空間。第一張相片是零八年十月,中新網關於中國金魚博物館的報道,另一張則是京華時報的報道。自問看不過眼一些入門網站新聞,美其名盡收天下要聞,實情天下文章一大抄,只是搬字過紙的覆印貓。有聞必錄的客觀後果是reporter變成recorder,內容卻是真假莫辨,看得人一頭霧水。

  我本來想找第四屆中國金魚錦鯉大賽的新聞,結果搜尋引擎找出來的條目,十居其七是同一篇報道、相同的照片。由於題材冷門,報道提供的資訊七零八落,甚至有張冠李戴的情況出現,而我亦打算借題發揮,相信一時之間亦不能成文。幸好無意又找到另一宗舊聞,紓緩更新的壓力,且跟那個在北京舉辦的金魚比賽有關的。



  零八年,北京辦第二屆中國金魚、錦鯉大賽暨鑒賞會,地點選在通州,因為那裡同時建成了中國首個以金魚為主題,包含文化展示和科普功能的博物館。博物館由北京鑫淼水產總公司興建的,設有160米長的金魚品種展示長廊。




  這裡展示了全國收集回來的金魚,品種有四十多種,部分屬珍稀品種,加深參觀者對金魚的認識。另外又透過展板介紹金魚的起源、演化、傳播,以及品種的形成。大陸金魚的其中一個流派,是北京的宮廷金魚,展板介紹了當地的金魚發展史話。





  其他的是跟金魚有關的文化產品,例如字畫、瓷器、郵票、刺繡和景泰藍等,顯示中國金魚深厚的文化底蘊,早多在一千年前,金魚就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。企業肯扛起傳承金魚文化這個擔子,絕非一般的民營企業,它隸屬北京通州區動物衛生監督管理局,位於通州區張家灣鎮政府附近,是當地的龍頭企業。那裡是五、六環以外的郊區,我只聽過是北京主要金魚生產地,但沒有去過。除了有龐大的養殖面積,亦擁有水產實驗室,在育種開發、魚病治療、出口檢殖等方面都有很強的實力。報道有提過博物館是免費參觀的,但不確定還有沒有對開放,因為有去過的網民不多。找到的只有這位綽號叫天高雲淡的網友,他是特約攝影師,承接社會新聞、紀實、人文地理等題材,才有相關的照片。第三至十一張相片,下載自對方的博客,版權全屬對方所有。



  我記得以往浮游在中港台的金魚討論區,曾經跟大陸魚友筆戰過,其中一個吵得要命的題材是版權。我認同文章也好、相片也好,作者皆有版權,你轉貼的時候,不一定要徵得對方同意,但為表尊重,至少也要注明出處。我這個板塊一直奉行這個原則,沒有說的,就是自己的照片。我沒有讀很多書,也只知道這是一點禮貌而已,但有些大爺偏不管,野蠻程度跟未開發的紅番一樣,更不要說甚麼五千年燦爛文明。那是十年前的往事,大陸的民智看來不見得進步很多,我在那些入門網站找到的照片,中新網的浮水印還清晰可見,卻夠膽蓋印說是自己的,這份巧取豪奪的創意,應該能得諾貝爾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