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

魚市十字路口

http://www.geocities.ws/leongcy8/index.htm 相片
 
http://www.geocities.ws/leongcy8/index.htm 相片

  這一篇算是《金魚街水族傳奇》的續篇,時間點放在大陸收回香港的那一年,因為這是金魚街市況,由盛極轉角走向艱苦經營的一年,而今年剛好是廿周年,做一個大型體檢不為過。那個年代的金魚網站不多,且多數不是香港人創立,跟我差不多資深的魚友,一定會記得《金魚大觀園》,網站名字跟海洋公園的金魚專題館相同。另一個由新加坡魚友CY Leong在Geocities創立的個人網站,放了一批金魚街的相片,位置是旺角通菜街跟弼街的十字路口,即是金魚街人流最旺的地段。西南一角的這兩個舖位可能是魚店自置物業,店名、裝潢都沒有大變化,由於人來人往,大部分遊客都會在這裡拍照留念。

http://www.geocities.ws/leongcy8/index.htm 相片

http://www.geocities.ws/leongcy8/index.htm 相片

  另一張阿婆賣鮮活紅蟲和便宜金魚的相片,相信是十字路口的東北對角,我起初養金魚時也會買紅蟲,想說幫助改善體色。由於我不能天天坐車出去旺角,它雖然有一板A4紙大小,未經消毒的急凍紅蟲出售,但容易敗壞水質,加上放在冰箱儲存有衛生疑慮,我現在只用飼料。當年還有擺在行人道的「走鬼檔」,賣的是最普通的金魚或錦鯉,才五元港幣一條,很難有甚麼要求了。

http://www.geocities.ws/leongcy8/index.htm 相片

http://www.geocities.ws/leongcy8/index.htm 相片

  那時懂得門路的魚友都會鑽進兩條巷子,那才是精品的尋寶樂園,我2000年進入這個圈子後,主要幫襯這兩間店,只要你挑魚眼光夠,大量好魚等你包走,我敢說買到你不買為止。奈何殘酷現實是魚缸容量有限,得罪說一句,很多香港魚友都在買魚死魚或是買魚換魚的循環。我常說,香港魚友買魚經驗很豐富,相反飼養能力不高,再者一般都不會繁殖,養魚水平持續在低位徘徊。

http://www.geocities.ws/leongcy8/index.htm 相片

  我決定養金魚前做過田野考察,決定了要養蘭壽後才開缸買魚。金魚街看到的絕大部分是大陸蘭壽,據福州養殖專家葉其昌在《水族世界》撰文介紹,最早由香港東海水族的陳鎮平由日本引種。他收到的第一批日本蘭壽沒有產卵,到1987年的第二批魚,翌年就孵出魚苗。有繁殖經驗的魚友都知道,新品種的魚需要以年計的時間,才能把造型確定下來。儘管葉其昌說在九十年代,把側視的大陸蘭壽風格定型,至少跟從上看的日本蘭壽有區別,但是市場上充斥着介乎壽星和蘭壽之間的魚。我認為,原因是除了福州,東莞、香港都在嘗試繁殖蘭壽,由於提純還未足夠,導致孵出來的下一代,長有相同外型的比例不高。我再舉獅頭、鶴頂紅、蝶尾、朝天眼做例子好了,由於品種有幾百年歷史,基因純度高且穩定,下一代的正品率高達八、九成以上。相反日本壽蘭的歷史約有一百年,還要過渡至大陸蘭壽,嚴格來說是兩種視覺需要和造型的魚,正品率不夠高很正常。魚場儘管會選別幼苗,把殘缺的淘汰處理掉,但只有要有齊眼耳口鼻的都會養大,不管是量販的商品魚,還是尖端的精品魚,一樣會拿去賣,差別只是賣多少和養多久而已。

http://www.geocities.ws/leongcy8/index.htm 相片

http://www.geocities.ws/leongcy8/index.htm 相片

  另一個問題是蘭壽和壽星的售價差距很大,這些大約15公分以上的蘭壽,那時賣到2800港元,同樣大小又稱虎頭的壽星,只能賣到680港元,相差四倍價錢。價錢亦跟供求有關,日本蘭壽的元祖是壽星,產量足、質量穩,相反初起的蘭壽自然會供不應求,市場調節機制就提價搶魚。店家可能分不清兩種魚,又或者故意魚目混珠,都是常見的情況。廿年過去,同樣大小的大陸蘭壽,只能賣到一半,甚至更低的價錢,這裏還沒有計算租金、物價、匯率等因素變動。另外壽星則幾乎絕迹市場,我在金魚街很久沒有見到了,尤其是一年或以上的成魚。

HK Man (香港在消失ing)網站相片


  我在以前的文章介紹過,新界的金魚養殖戶五、六十年代起,聚集在旺角火車站對開的聯運街擺地攤,形成天光墟,天一亮就要收檔,否則就給小販管理隊驅趕。由於墟市成形,亦吸引周邊的攤販加入,入行門檻不高,用鐵車載些水盤膠箱便可以做生意,就像十字路口那些「走鬼檔」。拜科技所賜,有心人將聯運街的舊照片,跟現在的同一位置拼在一起。



  由金魚街的十字路口,沿弼街一直向東走,可以通往旺角火車所在的小山丘,聯運街則可以繞上車站平台前面的巴士站,據說就是舊天光墟的位置。殖民地年代,這條早在1911年建成的火車線,由九廣鐵路公司(KCR)管理,英段起點是尖沙咀,華段終點是廣州。聯運街這個車站原名是油麻地站,1963年的粵語長片《糊塗福星》,其中一段接車的情節,就是在車站實地取景。或許是借來的時空,英國人沒有着意保留香港發展的歷史資料,反而因為當時電影業發達,意外地留下了很多香江原始風光。油麻地火車站在1969年改名做旺角站,火車後來亦由柴油動力改做電氣化,旺角站重建過,兩鐵合併後,現在改名為旺角東站。



  隨着旺角火車站在八十年代改建,原本在聯運街擺地攤的商戶,部分進駐現在金魚街的地舖或巷子,慢慢做到成行成市。另外一些商戶則遷到附近,繼續以天光墟的形式生存,現在位置在旺角大球場北面,界限街那一段行人路。球場南面是另一個自然聚集成市的花墟,球場東側是園圃街雀鳥花園,商戶都是九十年代中期,清拆雀仔街(原名康樂街)安置過來,原址則重建成朗豪坊。我節錄了香港電台製作的《香港故事》,2012年播出的一集《旺角的日與夜》,解說了魚市、花市的由來,旺角同時是草根階層的不夜天,集娛樂、玩意、潮流於一身。


  節目其中一名受訪者盧錦波,是振興錦鯉的老闆,是業界的老行尊,他同時是本地品評會的常勝軍。他最初在天光墟做車仔檔賣魚,八十年代跟同行搬到金魚街經營。04年沙士疫潮結束,金魚街的租金拾級而上,他的錦鯉店一度由地舖搬到樓上經營,但撐至06年,搬到遠離太子地鐵站的大南街。



  《金魚快訊》網站的年代,我嘗試製作過金魚街魚店地圖,再次打開文件檔,真的感慨萬千,起碼有一半賣金魚的店倒了。金魚街大部分店舖都是租戶,租約年期不會太長,店舖更替頻繁,地圖因為這個原因沒有放在網站,更沒有做下去。早前有台灣魚友見識了樓上舖進魚的盛況,但這可能是金魚街的吉光片羽,個人對香港魚市的前景較為悲觀,租金支出沉重、金魚售價倒退,魚店正是蠟燭兩頭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