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

盡覽西湖十景



  若果我說曾經到過杭州西湖三次,肯定會有人說,有這麼好玩嗎?實情是,我們給那些四日去八個國家的旅行團洗腦了,來去匆匆的到此一遊,沒法細味每一個地方。西湖單是湖面面積便有6.7平方公里,即是大概半個九龍這麼大,不要說一天,我想足夠遊玩一個月了。

  我們在離開杭州前的一個上午,只能盡量玩得多少得多少,現在儘管順序給大家數一數吧。起點依然是湖濱路,我們隨便吃些早點,食店二樓的風景也不錯。我們走到湖邊,補拍一些相片,因為頭一天抵達時已天黑了,湖邊的景色未看真。湖邊早上聚集了不少人,有的做早操,也有人在欣賞音樂噴泉。這在香港不是新鮮的事,廿年前,我們還會趕到沙田新城廣場看,港督巡區也是安排參觀這種偉大建設。說穿了那些只是人工水池,但放在天然湖泊的西湖,倒是第一次見識到。

  資料說,噴泉一天表演九場,會播放多首中西名曲,例如周杰倫的《東風破》、光良《第一次》、《卡門》、《藍色多瑙河》等等,少的也有幾百人觀看。工程是零三年新加的,但最恐怖是造價一千二百萬人民幣,就算現在晚上有水幕動畫,但是否物超所值呢?


  話說西湖有十景,形成於南宋時期,我們買了船票前往湖中的小瀛洲,那裡有很出名的「三潭印月」。小瀛洲是西湖最大的島嶼,島中有湖,劃成一個田字狀,建有九曲橋、加上花架亭、御碑亭和賢光祠,感覺上很有靈氣,難怪孕育出這麼多文人雅士。



   島南那三個石塔,一元人民幣鈔票背面的風景,就是用了它,高兩米,塔身是中空的,據說最初是宋代蘇軾所建,防止湖泥淤塞,名為「三潭」。最有利的欣賞時機,就是中秋月明之夜,塔中點起燭光,塔裡儼如明月、倒景在湖中,「天上月一輪,湖中影成三」,得名「三潭印月」。

  這裡還有一個關於月亮的說法,就是三潭印月三十三月印潭三,意思在這裡可以看到三十三個月亮,石塔中有五個小孔,看起來像月亮,加上湖中的倒映共十五個,天上明月,水中倒映,連同心中的日月,便有三十三個月亮。平日的晚上,至小瀛州的渡船天黑前就停航了,不知怎樣才能欣賞得到,或許就是在心中吧。湖中間也有一些私人作業的小艇,有些人會湖上泛舟,喝上一口明前龍井,細味西湖的故事。


  我們著緊用盡每一分,渡輪離開小瀛州,可以選不同的碼頭下船。我最後選了東南面,因為想看一看西湖舊十景的花港觀魚,看看有甚麼魚。在景點門口,我們給這棵染紅了的樹吸引著,自己一直想去一趟紅葉之旅,但年復一年都沒有實現,反而在這裡讓近距離看到,賺到了。


   說回花港觀魚,據說這些金魚的祖先是野生鰂,在宋朝始家化飼養,杭州更是發源地之一,再演變至今的各種形態。不過我在這裡看到的是金鱗紅鯉,懶洋洋的,或許給人餵太多了,根本不用搶吃。事前我沒有期望,結果是速看速逃,兼要踏上歸途。

  西湖三弄,也沒有讓我失望,總想多留一會,它不適合急速的步伐。最近鬧得最火熱的新聞,杭州市政府爭取在2010年,把西湖列入聯合國社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名錄。全國很多名勝、景點都在爭取這些名銜,最近像福建土樓、澳門城區等等,一旦上榜,旅遊業不愁出路,財源肯定滾滾來。西湖不高傲、很有親和力,是全國唯一一個不收門票的5A級景點,達官貴人、販夫走卒都能夠跟它親近,但我們緣何要沾污它和讓它褪色呢?

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

窺看印象西湖


  畫家趙無極小時候在杭州學畫,曾經困惑過風是怎樣畫?結果他選擇了西湖邊的楊柳樹,這或多或少,可以說我們抵達西湖時的狀況。那時我們想趕在天黑前到湖邊走一走,風真的很大,加上濕冷,讓我們要找店子來躲,就是前文的那家吳越人家食坊。我們在東面的湖濱坐的士,到西北面西橋附近的樓外樓吃晚飯,有看過前文的朋友都會想像到,我們飽到上胸口,飯後繼續浪蕩西湖,走到累才坐的士回飯店。有朋友讚過前文最後一張相片,很有氣氛,我也覺得不錯,因為樓外樓對開便是聞名已久的平湖秋月,沒有看見月亮的蹤影,但夜看西湖依然有另一份美態。

  我們走過西冷橋,沿北山路往西走,中間經過岳廟和曲院風荷,沿路看到有一齣大型表演叫印象西湖,是大導演張藝謀、王潮歌和樊躍,零七年四月開始公演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。表演已開始了約半個小時,一看票價,要三百六十元人民幣,這個價錢動輒是民工一個月工資。我感覺有點貴,三比一票數決定離開,但原來零八年一月,票價降至二百廿,馬經理留意呀!


  我們沿岳湖外圍走,經過一道橋,發覺可以做山寨王看免費表演,四人馬上湧上看,不管橋上面已經有帳篷遮擋視線,我們還是準備從隙縫間拍照。同行朋友笑說,我們真拼命,沒有給保安員掉到湖裡算走運,人家就是怕我們看免費表演,請了一堆保安員駐守,大陸保安員惡名昭昭。我的相機剛巧沒有電,只有這兩張,未能呈現壯觀之處。

  看過北京奧運開幕式,世人都驚訝,除了北韓以外,這麼大型的萬人團體操,就只有我們偉大的祖國才能造到。若果你看過張藝謀的印象西湖,就知道他耍家之處,它給你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憾,結合幾千年的文化內涵,倫敦真是頭痛極了。張藝謀的印象系列,由2004至2012年間,先後在中國七處風景名勝區開演。最先的是桂林灕江上演的《印象•劉三姐》,跟著是在雲南雪山茶馬古道與四方街古鎮的《印象•麗江》,《印象•西湖》是第三齣。之後還有《印象•海南島》、福建武夷山的《印象•大紅袍》、浙江佛教名山的《印象•普陀》、重慶的《印象•武隆》,我稱它為印象七大奇景。


  我先預告下集,還有西湖十景的部分景點。

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

杭州吃不停

  
  嚴冬當然不易過,但它提醒我,去年冬天外遊系列只寫了三分之二。我之前寫了上海和北京,中間曾經到過杭州,所謂「上有天堂,下有蘇杭」,我之前到過杭州兩次,唯獨每次都錯過了蘇州。從上海到杭州可以坐火車,我以往都是在閘北區的上海火車站出發的,但是我們抵達之後買不到車票,而且要坐動車組,一定要到新蓋的上海南站。玻璃幕牆的外表,宏偉又現代的上海南站,集火車、地鐵、巴士等交通樞紐。



  零七年,鐵道部實施全國第六次大提速,簡單講就是提高鐵路運輸的速度,主要是引入現代化的高速火車,日本叫「子彈火車」,內地潮語則稱呼這種等次的火車做「動車組」,英文的等次代號是D,好像我們乘坐的這一列。列車車頭寫著和諧號的列車,最先在廣深線和長三角使用,滬杭線是其中之一。以往到杭州,車程要兩個小時以上,但現在只需要78分鐘。


  和諧號列車車廂寬敝、舒服、平穩和寧靜,最重要的是,票價沒有改變,仍然是約七十元人民幣。內地另一個潮語叫「鐵的族」,就是把鐵路當成的士用的民眾。有人說,杭州人現在擁有西湖,亦擁有黃埔江。而所謂同城效應,就是兩個城市的距離拉近了,成為一個兩小時生活圈,你可以住杭州,上海上班,或者早上賞西湖,晚上在南京東路購物。


  麗梅姐教曉我們中國有八大名菜,浙江菜系以杭州菜為主,重視原料的鮮、活嫩、以魚、蝦、時令疏菜為主,講究刀工,口味清鮮,突出本味。以上內容都在百度百科抄出來,一般地球人根本不會明,反而看圖會更實際。冬遊西湖最大的感受是陰寒,眾人打算找家小店,吃點小吃抵冷,挑了湖邊這間吳越人家食坊。


  相片前景是糖醋里脊,是內地最普遍的小菜,有點像我們的咕嚕肉,包保合胃口。里脊就是豬的背脊肉,用油炸過,然後再加糖醋煮成,酸酸甜甜很開胃的。相片後方的則是城隍山醬鴨,它比我們在上海老站吃到的乾身,肉質亦很香,結果給我們一掃光,可惜沒有買它的禮品裝回來吃。


  我們出遊從來都是暴飲暴吃,不到兩、三個小時,就到百年老店的樓外樓,吃正宗杭州菜。頭盤涼菜五小碟,包括下方左的烤夫、下方中的醉雞、下方右的炸響鈴、上方左的馬蘭頭、右方上糖藕。烤夫很入味,甜甜的,令你食不停。糖藕真的太甜,吃一點點就好了;炸響鈴其實即是炸腐皮,香口食物;馬蘭頭吃起來像一堆草,嘗過便算;醉雞應該最普通的食物。




  主菜當然有叫化雞,即所謂乞兒雞,材料是童子雞,跟著用一堆草紙包著,放在地下烤。東坡肉,真的很肥膩,一個人吃半舊都夠了,友人最欣賞是配蝴蝶餅,很鬆化,唯一要加點的食物。至於糖醋魚,則是西湖盛產的河鮮,但淡水魚多骨,我們吃慣海魚的,似乎就不太受歡迎。看到這個陣容,大家都明白,白飯可免則免。這應該是我們行程裡面最貴的一頓飯,但沒有引起大家很多的讚賞,一來之前吃飽了,二來菜式亦不算很吸引,但叫做到此一遊,這家自清朝道光廿八年,即1848年便開業的歷史名店,總理周恩來好歹也在這裡招呼外國朋友。講了這麼多,杭州的主角西湖呢?賣個關子留待下集再講。

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

金魚狂迷


  部落格再次長出霉菌,理由不外乎又是忙,忙甚麼?工作忙、讀書忙,一大堆似是而非的藉口。還有忙搬屋、忙執屋,我零四年搬出來跟朋友一起住,搬過三次屋。每次要搬,最頭痛的是那個五呎長,足有一個浴缸這麼大的魚缸,相片正中間的旗幟,在吉之島十元店買的,活像我的金魚王國。

  新居再次是甲棟搬到丙棟,單位大小、面向跟以前一樣,分別多了半個天台,我當初也是看中這一點,才租它的。我把魚和魚缸都放在天台,由於要上一層樓梯,我徵用了手球隊隊友,合四人之力,把魚缸搬上去。



  最近這條黑蘭壽鬆鱗,即是魚鱗竪立像一個松果,魚鱗有點翻起來,另外肛門腫起來。這種病徵大概等如末期癌症,無藥可救,再留下來亦可能感染其他魚,只能掉棄。這條黑魚有甚麼特別?牠可算是我缸中的四朝元老,打從我搬出來住,就開始養牠,至今四年多了。這條魚購自我們常去的魚店,當時店舖經歷翻天巨變,舊老板跑掉後,新老板接手不久。



  我養了金魚八年了,好像停不了,當初認識的魚友,像十個救火的少年,一個又一個地離開這個圈子,或轉養其他魚。自己好像沒有想過放棄,好像吸毒者,定時定候診所飲美沙酮,但有甚麼吸引自己卻無法說清楚。我在金魚街認識的魚友,都是它的擁躉,平時不用相約,只要有新魚運到,大家就會碰頭,像去年魚店返了大琉金。但現在魚街的金魚生態改變了,我等狂迷亦少了很多,那種爭著搶魚,激烈情況還未及當年的一半,以前這家店一星期返兩次新魚,現在減為一次。那時認識的魚友亦很少碰到了,還記得那時,大家不止在金魚街活動,還相約到深圳、東莞和廣州,找金魚養殖場、金魚市場,一袋一袋魚捧著過關,藯為奇觀。



  魚缸搬到天台之後,我以為事情總算可以安頓下來,即遇上颱風。那次還是八號風球,風暴來之前,我已經稍為收拾一下,晚上睡覺的時候,聽到上面呼呼作響,我也很擔心。隔天上去,物件都吹至七零八落,幾張倒過來壓著的木椅也吹翻,玻璃缸可幸沒有打破,後來才醒覺為甚麼人家戶外養殖,都用玻璃纖維、塑膠等等。這是風暴過後,我晚上收拾天台的情況,地上的雜物都是從附近吹過來。我家對面的一條溪流,狂風暴雨過後,溪水也暴漲起來。


  另一樣就是綠水,天台部分地方是有蓋的,開缸時整缸都是白水,但不出幾天,水就變綠了。綠水本是好東西,只要水中有有機物,經過光合作用,綠藻就會長得很快,是飼養金魚的理想方法。金魚養殖場一直沿用這種方法,且綠藻可成為魚的食糧,養出來的魚,色澤特別鮮艷,唯一缺點是,不利觀賞,像我的金魚,要游至缸邊的第一格階磚,才能看到牠們。本港大部分魚友對這種飼養方法,認識不深,而我就變成瞎子摸象,若有這方面經驗的朋友,可以多給我一些意見。地上的兩盆,只用氣泵,純綠水飼養朋友不要的日本蘭壽,最近還買了防風板,下雨期間不會滿溢。

  這陣子,你若果能夠置身於金融海嘯之外,你應該是智者。去年這個時候,恒生指數一舉攻陷三萬點,是瘋了,盡情的瘋;一年未夠,指數跌破一萬六千點,也是瘋了,悲情的瘋,每當你沉迷一件事,真的像瘋了一樣。

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

北京 READY



   這陣子,全球所有的射燈都打向東方,那個舞台叫北京奧運。我也不例外,每天都給她包圍著,美其名是忙碌,實情懶惰的藉口,我已經兩個月沒有更新部落格的文章了。為了不爛尾,我於是再寫北京的足跡,這次輪到天壇,一九八八年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。


  同行的朋友,包括我在內以前曾經到過天壇,選中它因為離我們住的崇文門飯店最近。從天壇總布局圖看到,我們由北門進入天壇,在抵達入口售票處前,要經過一個公園,大家都傻眼了。那天剛巧是星期六,那裡全部都是上了年紀的嬸嬸、伯伯,有玩太極球的、絲帶舞、社交舞、歌詠團等等,好像全部都參加了奧運開幕式的文藝表演,真的全民健身,加句WE ARE READY。他們是太極球高手,玩起來像跳舞般,我們看了很久。




  中國是以農立國,明清兩朝的皇帝都會在天壇,祈求風調雨順、五穀豐收,我們最先參觀的是祈年殿。兩旁的是齋宮和神樂署,有詳細敘述祈年殿建築物的歷史,怎樣可以在不用大樑和長檁下建成,殿內的楠木柱、枋桷等的數目,原來象徵四季、十二個月、時辰、廿四個節氣、廿八星宿等等,可想而知,古代中國在建築、星相都走在世界最前線。



  不招人妒是庸才,四大文明國之一的中國歷來首次辦奧運,火炬所到之處,抗議、示威、衝擊可謂燒不盡、春又生。祈年殿的石階刻上了的圖案,跟火炬上的祥雲差不多,但帶來只有風雨,跟設計者創作靈感的「淵源共生,和諧共融」格格不入,相信也是意料不到的事情。往南走的圜丘壇、迴音璧、皇穹宇等,我們只有匆匆走過,途中反而遇到這位可愛的小孩,打扮得像個模特兒。



  後半段這麼趕,因為趕著過去天安門廣場,跟師妹匯合,準備稍後大吃大喝。行重之間,不忘隨心拍下一些陌生的面孔,我相信,他們盛載這個城市的個性和態度。改革開放三十年,單車仍是民眾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。有人嫌它落後,但西方的樂活族,一片減排減碳呼聲中,它才最環保、有益身心,在這個時代的十字路口,單車到底是去還是留?




  師妹是我們京城的探子,一早為我們訂好筵席,北京填鴨走不掉,據說這家在飯店裡的中菜廳,造得比全聚德還要出色,師傅為了遷就我們拍照,減慢了他切片的速度。友人說過,京城天氣冷和乾燥,鴨子是吃皮食肥的,有滋潤和儲存熱量之用;相反在香港,只能吃肉,因為太油膩了,這是我僅有的認識。其他的是椒鹽鴨舌、剁椒魚頭、扣肉。另外還有素菜,忘了甚麼品種,師妹說京城獨有的。涼菜皮蛋甚麼和包點一大堆,我們又是吃到翻肚為止。



2008年6月7日 星期六

意想不到的手信



  我相信玩物喪志這回事,因為自從喜愛養金魚之後,我便拼命搜刮相關的資訊,亦包括跟金魚有關的產品。兩張相片翻拍自金魚傳承的創刊號,一張是品評會比賽前的合照,另一張則是品評會奪得冠亞軍的蘭壽。比賽的名次,引用相撲界的用語,東大關是第一名,西大關是第二名。日本有不少的網站介紹蘭壽的資訊,我不曉日文,多是看圖片,他們有不少同好會和品評會,都愛使用純白色、藍邊的搪瓷洗臉盆,一盆放一條蘭壽,讓評判逐一品評。我覺得復古味重的搪瓷洗臉盆,跟金魚配起來很搭,若果放養蝶尾、水泡眼和朝天眼等金魚,更是一絕,我於是四出尋找這件些盆。




  媽媽家的屋村也算是舊村,相信會有這種東西出售,於是到哥哥所說的光瓦舖查問,老闆覺得詫異,說只有那種印有囍字或喜鵲,供人辦嫁娶時用的盆子(圖片下載自輕鬆結婚網),因為這個年代根本沒有人會再用的,我記得那時大概是零二年左右。但我知道,大陸仍有生產這種東西,日本人使用的都是中國製的,曾經問過廣州的魚友,但他們也找不到。我直至零三年,跟大頭師兄到上海自助遊,無意間發現路邊攤,出售這種直徑20厘米的盆子,產自浙江森波特公司,兩塊錢人民幣一個,我買了三、四個回來,現在多用來浸魚糧。

  要擁有一個搪瓷洗臉盆,可說是我的心願,去年十二月,我到上海、北京旅行想順道找一下,但可能決心不足,卒之也是空手回來。我曾經不止一次,跟水份多的朋友們提過這件事,IRENE便把它放在心。最近她追看萱萱演唱會至上海,我又拜托她替我找,某一晚正當我在公司忙得一團糟的時候,她給我短訊說買到了,但不想帶回家,著我到車站接她。



  記得她回來前曾說,不想縱容我,沒有多買幾個回來。當我把包裝盒拆開,看到這個直徑30公分的搪瓷洗臉盆,是東北瀋陽出產的,上面印有生食兩字,上海很多餐廳這些盆子盛菜。還記得很久很久以前,到北京清華大學交流,早餐吃的麵條都是這些盆子盛載的。



  往後還有令我喜出望外的東西,是一個比潄口盅大一倍的杯子,上面印有兩條金魚。後來在一間公司的網站知道,這叫做快餐杯,產自大連瓦房,是內地人打飯必備的器皿,杯子放飯,上面的小碟是放菜的。它可說是環保先鋒,跟哥哥提起,他說以前爸爸在樓梯口賣雲吞麵,那時還未有發泡膠盒(保特龍),街坊拿著這些快餐杯來買外賣。IRENE在拍賣網找到這兩件東西,交易後由北京寄到上海,她再帶回來,對我來說這件是古董,真是十萬個感激。



  搪瓷原來又稱琺郎,牙齒表面有層堅固的物質,叫琺郎質,不知兩者有沒有關係,搪瓷的英文叫Enamel。它是將無機玻璃質材料,通過熔融凝於基體金屬 上,並與金屬牢固結合在一起的複合材料,起源於玻璃裝飾金屬。古埃及最早出現,其次是希臘,至十五世紀,琺瑯技藝日趨成熟,明代景泰年間出產的景泰藍製品 最為出名,直至十九世紀,歐洲研製出鑄鐵搪瓷,奠定搪瓷由工藝品,走向日用品的基礎,包括製造成如煮食器皿、潄口盅、痰盂等。不過這些都屬於上一代人的記 憶,只有阿爺、阿嘛用過,現時早已給塑膠、銻、不鏽鋼等物料所取代。

  據探子回報,近日在宜家曾發現此類物體出現,我拖了幾個月才去逛一逛。結 果還是有所發現,包括這個價值港幣129.9元的大托盤,我記得以前家裡也有,但面積較小,用來墊著茶壼和水杯的。另外這個價值港幣69元的麵包盤,算是 西式用具,適宜放在早餐桌。看盆而知人,你是否覺得患病?又不肯看醫生和食藥呢?